标签:
带薪休假破局前提条件须制度保障时评 |
分类: 时评 |
自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以来,原“全国假日办”就屡次陷入“黄金周”存废等舆论风潮中。可以说,运行14年的全国假日办被撤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没想到这么快,情理之中的是符合公众预期。
实践证明,黄金周的模式固然带来了节假日短期旅游效应,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弊病,比如饱受诟病的挪假方式,又比如法定节假日被旅游绑架后,因人流过于集中,引发交通拥堵、景区爆满、人群喧哗、垃圾清理难等公共治理费用增加问题。对节假日旅游的“负资产”,人们有理由找到愤怒的宣泄口,而全国假日办自是首当其冲。
此番全国假日办的撤销,一方面顺应了民意吁求,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休闲生活、旅游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赞同挤掉双休日、拼凑“黄金周”、“小长假”的休假方式。在这种语境下,带薪休假必然成为一种新的普遍的休假方式而摆上议事日程。
好在政策也因应了公众预期,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带薪休假条例》、2013年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大胆跳出“黄金周”这个“三界外”,不在节假日这个“五行中”,“带薪休假”成了新的政策导向。201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前不久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常务会议,更是重申带薪休假,并且将落实带薪休假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
带薪休假首次有望成行,年休假不再是水中月、镜里花。而带薪休假带来的好处是显见的,一方面节假日拥堵现象有望得到疏浚,另一方面也可带动旅游产业的全年无间断持续发展。当然,其中最大的好处在于,通过带薪休假,缓解公众特别是工薪阶层巨大的工作压力,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同时必然带来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此番“假日办”的撤销,虽有作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担任召集人,让民众看到了很大的希望,但以往中央“上有政策”,部分地方“太极推手”,可谓假日好“办”,薪休难办,地方一贯的“下有对策”让我们犹自半信半疑,“全国假日办”的撤销,能加快带薪休假进度吗?
再美的制度也需要执行。事实上,在中国,从来不缺制度,而是缺乏严格执行制度的决心。带薪休假难实施,难就难在地方短期经济发展政绩阻力。站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高度,笔者呼吁,把带薪休假的落实作为今后官员考核的重要依据,或可为带薪休假提供制度方面的刚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