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差大臣闹剧何时休

标签:
余思高联合国维和司令部骗子时评 |
分类: 时评 |
由浙江农民余思高创立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总司令部”,经4年发展,组织成员数百人,遍布贵州、湖南、湖北、重庆、河北等十余省市,他们不仅敢于去监狱提犯人,而且敢在银行存假币、坐火车不给钱、骑摩托车不带证。(6月4日新京报)
从国内的中央来人,到联合国维和总司令部,余思高们这一步迈得挺有想象力。级别也显著拔高,这钦差大臣当的,都联合国了。他们联合国了不打紧,但凡咱外围人不上当受骗,你就是宇宙“钦差大臣”来了他没用,但诧异的是,照样有人上当受骗,让人感叹国人的权力病之深、之重,已经“病入骨髓”。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那些真正的“官”们无限迷恋权术,就是刀架在脖子上,只要组织不发话,能赖一天是一天。普通的平头百姓更痴迷,平时办个事儿,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信条,能用钱来解决的事它就不是一个事,这不,养肥了权力,把它惯成了怠慢的习性。当然,有更痴迷的,比如余思高们。
如此看来,得了“官癌”(权力的恶性膨胀或者对权力的恶性欲望)的人当真不少。否则,像冒充联合国高官这样的闹剧怎就有滋长的土壤?又怎就能有存在的市场?
事实上,近几年来,此类钦差大臣的闹剧又何曾少了?从前年去年某地的市委书记、市长被人骗得团团转,到近期发生的某公司老总为女儿送5100万元以及一辆230万元的奔驰车,再到余思高们以联合国高官名义行骗。骗子的骗术虽然也“与时俱进”,上演升级版,但只要智商合格,不得“官癌”,此类荒诞剧并不难识破。
归根结底,“钦差大臣”闹剧不死不休,其幕后“元凶”恐怕还是国人浓厚的权力病,而如果没有制度的有力约束,权力们、准权力们以及那些仿权力们还会继续迷恋这一方权力的“胴体”诱惑,“钦差大臣”的魅影就不会轻易消失。
要真正铲除这种土壤,恐怕还得从制度入手,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余思高们从此断了权力山寨的念想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