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蝗虫”问题是道沉重的社会考题

(2012-12-19 08:37:01)
标签:

蝗虫

占海特

异地高考

杂谈

分类: 发表过的文章

15岁的占海特因在微博公开“约辩”争取异地中高考权利,被部分沪籍人士斥为“蝗虫”,其父也因“涉妨害公务”被刑拘。 1210,占海特在微博发布消息称,一家人被房东逼着退房,对方给出的原因是“警察和居委会施加压力”。

蝗虫俗称蚂蚱,曾给我们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常常用“蝗虫过境”来形容其超强的破坏力。鉴于部分国家公务人员确实有中饱私囊、贪污受贿现象存在,称之为蝗虫并不为过。但把这种侮辱性称号加诸到一个15岁的女学生身上,沪人这回“玩”得似乎有点high

实际上,关于异地高考的争辩由来已久,但过去大多表现为民意与权力之间的博弈,在民间“内讧缠斗”得这么激烈还是头一回。

当特权成为一种习惯,“地头蛇”心理总是驱使既定享有一方固守自己的阵地,唯恐盘中的蛋糕被人切割。于是,即使是小女生一个平等分享教育权利的正当诉求,特权一方也不肯轻易“施舍”,讥讽谩骂甚至人身攻击由是产生。

事实上,“蝗虫说”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可以厘清的是,占爸早在占海特出生前就已经到上海发展了,他并没有为了孩子在上海读书、工作“曲线进沪”的主观故意。换句话说,占海特是生于斯长于斯、喝着黄浦江水长大的“新上海人”。非要称“蝗虫”,也应是有着上海基因的“突变蝗虫”。

人们提倡兼容并蓄的大国风度,但其归根结底是由每个城市个体的风度垒筑起来的。离开了城市个体谈大国风度,不过是没有骨架和血肉支撑的空壳。城市品位的整体提升绝非偶然的个体积攒,而是方方面面的合力牵引所致。在对待外来人口上是否有足够的涵量,是衡量一个城市包容开放与否的重要量化指标。如果作为城市主体的沪人连这点都无法做到,那么他们离“美丽城市”、“文明城市”、“幸福城市”的梦想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15岁的天空本应是阳光和煦的天空,按说占海特此时应该在校园的某个角落与自己的同学追逐嬉闹,但事实是,她只能很不情愿地辍学回家。制度的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以文明为梦想的城市对此现象的惯性冷漠,可怕的是杯具本身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醒。

就因争取异地中高考权利,而冠之以“蝗虫”称号,这种语言上的软暴力,无疑是文明社会的最大耻辱。随着多元社会时代的到来,户籍改革列车整装待发的消息固然令人振奋,但如果不从根本上消弭“户籍市霸”的心态,精心培育现代“大市民”概念,提升市民海纳百川的理念,给占海特们一个合理的身份认知,即使打破异地高考的户籍藩篱,占海特们迷离的眼神恐怕也不会轻易消失。

由此观之,无论于有关部门,还是于广大市民,“蝗虫”问题都是一道沉重的必答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