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孩子并非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之渴望"为自己生的子女。
——纪伯伦·哈利勒
几天前,在杂志上听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年轻女人下班后开车回家发生了碰撞,撞坏了车。她是个新手,对新车更是更加爱护,而且边说边掉泪,更不知道回家后,怎么向丈夫解释。这时候,周边没有警察,但是另一辆车的驾驶员充满同情心,他表示为了保险起见,他要记下他们两个的驾驶执照和车牌号码。由于彼此都有急事,之后女人和另一个司机决定事后再解决。回到家里,当这年轻女人从大大的棕色信封中取出文件时,有张纸条掉了出来。上面,男人的笔迹写着:“如果出了事……记住,亲爱的,我爱的是你,不是车!”
读完之后,突然之间提醒了我,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明了孰重孰轻。在生命与外物比较的时候,当然是生命更重要。就像是火灾或是水灾的时候,人们的潜意识里面都会想到逃生,而不是想着自己家里放着的金银珠宝;我们父母或是孩子有病的时候,我们都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全部家当去挽救生命。
在对生命的时候,是这样的,或许要考虑到一些人类的本能。但是在其他的事情上,我们是否也注意到了轻重呢?
于此,我想到了我小时候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始终是一个懂得教育的人,一个讲究方法的人;并不是说她不打我不骂我甚至不批评我,而是她懂得什么时候该批评,什么场合该批评。
小时候,我的手脚很笨,总是拿不稳东西。有一次妈妈让我买饮料,第一次拿瓶子,瓶子很大也很滑,回来的时候我拿不住,失手把瓶子掉在了地上,溅得饮料满地都是。我知道这是我的错,于是大声地哭了起来。妈妈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见我坐在地上哭,并没有大呼小叫、教训或是惩罚。而是把我从地上拉了起来,帮我打扫了一翻,之后说:“哈哈,这次蚂蚁可算是享福喽,你看看,一会儿蚂蚁就该过来了。等着吧。”于是,我便擦了擦眼泪,和妈妈一起观察起了蚂蚁。
过了几分钟,等着我不哭了。母亲开始变得严肃起来了:"你知道该做什么了吗?自己犯的错,是不是自己要承担呢?所以你该自己把它清理干净,然后再去买一瓶回来。回去,把拖把拿来,我教你擦地。”接着,妈妈教完后,自己又把剩下的脏地擦完了。
接着,向妈妈要钱再去买饮料的时候,妈妈叫住了我:“这回你有把握不打吗?”“我可能还拿不稳哎!”“你知道,你这么小的手,怎么才能拿住那么大的瓶子不掉吗?……”于是我学到了,如果用一只手抓住靠近瓶嘴的地方,一只手托住瓶底,如果自己不倒,瓶子是不会拿不稳掉在地上的。
那一刻起,我似乎知道了,我不需要害怕错误,也不需要犯错之后大哭悔过;错误之后,更不要放任不管,而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
那么为人父母,是不是也必须明了孰重孰轻呢?孩子以及他们的自尊心要比他所破坏的任何物质上的东西还要重要。被足球砸碎的窗户,被孩子不小心碰倒的灯管,掉在厨房里的碟子……都没有孩子的心灵更重要,它们碎了可以很容易再买来,而孩子的自尊心碎了,却不是那么轻易就培养的。我们必须记得不要打破一个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充满活力的感觉变得麻木,再增添更大的损失。
有一天,跟妈妈去老姨家送两盆芦荟,说是对空气好。她家6岁的小弟看见了,正在拿着剪刀剪纸的他于是就直奔那两盆花去了。结果我们一转眼的功夫,其中的一盆已经几乎全都被剪光了。老姨发现这事之后,开始变得失控了,于是还没等我们反应过劲,便把儿子踢了两脚了。小弟在那便开始哭开了,当她开始对儿子提高嗓音大骂的时候,妈妈很快地说:“妹妹,你这是干什么?也太吓人了。我们花有的是,你这宝贝蛋子就这么一个。孩子跟花,你该爱的是孩子,不是花!”
你该爱的是孩子,不是花。母亲不是什么教育家,但是她的教育方法,确实是值得现在的家长学习的。
2009年7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