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把复读当成最后的“保护伞”

(2009-06-15 00:02:27)
标签:

老丑

丑小鸭de后现代

复读

教育

分类: 杂谈·杂说

   

不要把复读当成最后的“保护伞”

 

    今天走在路上,无意中听见几位科大附中的高中学生在谈论高考。因为我是半路“杀”出来的,之前的话题从哪开始是不晓得了,还有他们说的是方言,所以也没太听清楚,只是听见一个小姑娘大致是这么说的:“担心什么啊?一回考不上两会呗。我爸妈考之前就说了,反正就是要考这个学校,考不上就得读,直到考上了为止!”“那你爸妈要是让你考北大,你这一辈子还就得在高中呆着啦?”
   乍一听,还觉得有点可笑,但这里面似乎藏着的是一种冷冷的幽默。
   之前和我一个河南的好友谈过,他说在他们那,每年高考的复读生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学习好的学生里面大部分都是复读生。然后他说,想要考上个理想的大学,没有个两三年,根本走不出去,所以,自然而然地,他也选择了复读这条道路。
   当然,他说的话里面有一些夸张,但是既然说出来,肯定这种现象是存在的。网上也有一些相应的报告或者数据,足以说明“复读军团”日益壮大和强大。
   其实,我曾经也是一名复读生,很不甘心。
   一个曾经在我们学校里的领导指定必须报考“北大”的两个学生之一,一个曾经在自主招生考试全省第七的学生,但就是这样的成绩,我也复读了。大家自然能够听得明白,我复读是被迫的:因为就在高考第一科语文考试进考场前15分钟,爸爸出车祸了,而我就在旁边;之后语文考试作文没有写完,数学后三道题目全部空白,理综提前90分钟答完卷子之后睡在考场了,英语作文忘记没写。那一年,我记得是618分,而学校按我平时成绩给我估计的是“就算他再失误,681分都绰绰有余”……之后的事情不想再提,也不想再抱怨什么,更不想让父亲看见,怕他伤心。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自己怎么“怀才不遇”,或者“时运不济”。而是想说,复读真的不该那么轻易地说出口。因为只有你真正的体验过了复读,你才会真正的知道什么是“魔鬼”一般的生活。
   同样是学生,你会感到自己抬不起头,虽说自己的成绩怎么优秀,可毕竟是跌倒过;同样的试卷,同样的知识,你要反复的去学,即使是自己认为都掌握了,但也还是会想——题目会不会有什么陷阱呢?你学习的次数越多,这种心理就越发的强烈,所以复读的学生心理的承受压力真的是太小了:这种心态,是比不过应届的学生的。所以,就算是学校,第二年虽说还是希望我报考“北大”,但呼声也不是那么强烈了,父母更是不同意。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好,而是作为学校,万一自己的学生再一次没有考上,那么他们的责任重大;作为家长,不想让孩子再受那么多的罪了,不想让孩子“埋怨”自己;作为自己,虽说是还有着壮志雄心,但是还是不敢再次“冒险”,就算是自己敢,也还是要顺应父母,于是自己的梦想也就远了……
   复读,苦的是孩子,但是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父母,他们才是最苦的。他们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却因为你不能够正常休息睡眠。你考得不好,他们也会和你一起失落;你考得好了,可以有庆祝,但是他们却还是不能放松,毕竟,曾经你再辉煌,不也会失利么?之前的高三冲刺,父母的这种生活只是几个月;而你复读,他们却要经历一年这样的紧张。
   高考是苦的,但是复读的生活,要比高考还要再苦上一倍,甚至更多。
   我们那时候,还是考前报志愿。现在,全国都不是了,有的考后估分报志愿,有的则是出分报志愿,我想这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复读生的比例;其实,我想国家这么做的目的也正是如此吧。既然政策已经给你亮了绿灯,你就更应该好好地填报志愿,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要轻易地“谈吐”复读。
   不要把复读当做是最后一把保护伞。因为这把薄伞,要想顶的过那么大的风雨,真的很难。

 

2009年6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