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的文化水平及教育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0-11-07 09:19:47)
标签:

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

中学生

教育方式

杂谈

分类: 父母必读

    摘  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开展。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家庭社经背景、家庭价值观念、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及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家庭环境因素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试提出一些改善家庭环境,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环境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可以说: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中学阶段是最叫人忧虑的。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孩子告别了熟悉的小学跨进中学校门,一切都感到陌生,感到困难,感到很不适应。课程的增多、自由支配时间多了、离家又远等等他们都不适应。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种自豪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自立自主。在心理状态上,他们处在“心理断乳期”,要求独立,要求不在双亲的护理下生活。如何让中学生健康地度过人生路途的“黄金时期”,不仅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也是摆在每个家庭面前的课题。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除了学校之外,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还可以通过良好的家庭环境来解决。
    但是,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直以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是目前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掌握好家庭

    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意义,应当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我们将其划分为客观性环境因素与主观性环境因素。客观性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客观因素(又称为家庭社经背景),包括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等等。主观性环境因素是指家庭教育中,与父母本人的观念、意志、行为相联系的因素,如教育期望、教育方式、亲子沟通和家庭文化氛围等等。
一、家庭环境因素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每个中学生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特定的家庭,这个特定的家庭有其特定的背景。家庭收入的高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等等就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家庭社经背景。来自不同的家庭社经背景的中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况。一般来讲,出生在贫困、父母文化程度又较低且职业又偏向于体力方面的家庭,其子女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情况要明显差些,多数都比较自卑、胆小、不善于表现自我等等;反之,出生在富有、父母文化程度较高且职业又偏向于脑力方面的家庭,其子女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情况要明显好些,多数都比较自信、活泼、大胆并且更善于表现自我等。
    其明显的表现是通过学业成绩来体现的。家庭社经背景对学生的身心有显著的影响,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中学生来说,主要的行为就是学习,因此其主要的心理疾病也是与学习相关。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家庭条件较差,更容易出现诸如考试焦虑症、厌学症等心理疾病。而如果学生各方面都比较顺畅,身心愉悦,身心健康,则学习成绩更好。 
    很多资料都表明,家庭社经背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显著影响。从统计学角度看,家庭社经背景较高的学生在学业上,显著优于家庭社经背景较低的学生。例如,马信行(1959年)曾取国中二三年级前段班学生与后段班学生共984人为样本,通过对照前段(即学习优良生)班与后段班(即学习后进生)两组学生在父母文化程度和父亲职业地位上的差异,发现前段班和后段班在这两个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即学习成绩优良者,他们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地位高于学习后进生。吴增强等人(1992年)对上海市1480初预年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了,父母的文化程度与父亲的职业,在学习成绩优、中、差三组学生的组间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由表1-1)可见,父亲大专以上文化程
度的,优生组远大于差生组;父亲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差生组远大于优生组。父亲职业变量也是如此。一般来说,高社经背景家庭,父母比较重视为子女提供学习环境。当然,家庭社经背景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变量,只有与其他变量交互作用,才会对学生有影响。
     因此,父母文化程度高的且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他们给予孩子各方面的教育相对来说也就较好。父母自身素质本来就好,他们能教给孩子的自然也就多,传授的知识多些,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得当些。。同时,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本身对孩子教育有较高的认识,也较关心,因此勤于吸收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并应用于教育子女上。教育水准高的父母,可能从事需要较高专业技能的职业,会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学习。一般来说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父母供给子女较多的文化刺激,诸如书籍、参观旅游等。父母重视家庭生活并以孩子的教育成长为生活的重心,学生在校表现好,学习好,心情愉快,心理发育健康。这部分学生感到知识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探索好的学习方法,成绩一般稳中有升,心态较好,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快乐。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同学的心理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好,也就能够更好的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物质保障,在吃、穿、住、用等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有些中学生就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穿的比别人差,吃又吃不好,该有的文具也没有,从而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个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物质条件是基础,只有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才能更好的去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从而促进身心的愉悦。
(二)家庭价值观念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现代科学理论认为,人在出生时是无道德意识的,他们的道德发展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人最初的活动范围是家庭,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生活行为规范是孩子们的摹本。家庭在传递社会准则时,附加了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中学生以其双亲为榜样,以他们的需求、情操为认同对象,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体系。②因此,家庭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学生的价值观。父母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及价值观正确与否对中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具有导向作用。如果父母的价值观符合正确的价值导向,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样中学生在家里受的教育和在学校的一致,则不会产生太多的冲突;反之,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与国家、人们的利益相背而行,中学生在学校受的教育和家庭价值观相反,就会导致中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听谁的,从
而产生矛盾,导致心理压力的形成,影响身心健康。同时,一个人的行为常受其价值观念影响,自己认为重要的就会努力去做。一个重视教育的父母不仅会身体力行作对孩子有益处的事,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会灌输教育重要的价值观念。孩子的学业进步受到父母的重视,孩子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增加。学习兴趣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发自内心的好奇心、求知欲、抱负等。在外部行为上表现为对学习活动的注意,从而引发行为趋向目标,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都能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体验攻克难题的喜悦,获得知识的满足等等,使学生感到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主动,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优良,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人短时间内奇迹般地暴富起来,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与这些人相差悬殊,知识贬值,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的现象,使一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了功利主义的态度,孩子读书好坏无关紧要,树大自然直,只忙于自己赚钱,对孩子读书缺乏家教;也有一些家长对学校现行的一些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缺乏全面认识,产生不满与困惑,而影响孩子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厌学,心理上感到彷徨、无奈,甚至痛苦。
(三)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都证实了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生活适应、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的心理发展有直接影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塑造出不同的个体。伊斯纳格等人(Eisenerg and B.Mussen,1980)认为,积极的教养方式有两个要素,关爱与接纳,它以子女为中心,以感情为基础,虽对子女有权威性的管教方式,但这种管教方式可以训练子女独立性、责任感,并能培养内控性格。贝尔杜恩(Balduin)等人的研究发现,同时采用权威与控制两种育儿行为将会造成子女多方面适应问题。若是父母拒绝、冷酷、控制的态度,将会造成子女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或反社会行为。森金敏则认为,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是比较内向的、胆小的、多少有点自卑感,而对别人却是宽大的、公平的、有涵养的,也能控制自己的感情,热爱家庭成员,等等。
根据中科院王极盛教授的调查,把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四类:   
    1、过分保护型。过分保护就是父母都代劳了,父母就像保姆一样干家务,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就是溺爱。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
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指点与帮助,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2、过分干涉型。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子。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也缺乏创造力。  
   3、严厉惩罚型。尽管不普遍,但还是存在。即教育孩子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4、理解民主型。这类家长能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怎么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有用的人,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即可。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家长自己不看电视,陪同孩子一起学习。父母对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打骂,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由此可见,不同的教养方式会教育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也会令学生产生各种不同的心态,从而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改善家庭环境,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在明确了家庭环境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之后,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寻找方法来尽量的改善家庭环境,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祖国未来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一般来说,像家长的文化程度与职业这些客观性因素是比较稳定的,而主观性因素是可以改变的,如家长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和家庭氛围等,都可以通过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和教育观念与方法等而得以改进。因此,家庭环境的改善主要靠转化主观性因素。本文将着重从家庭本身来谈改善家庭环境的措施,而不涉及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帮助。可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努力:
(一)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实施家庭素质教育
    当今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迅速变革的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日益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其中之一就是教育日益突破学校的界限,广泛地渗透到家庭和社会生活领域。教育观念在不断地更新,特别突出的是教育意识,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过去那种只养不教,或“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的旧观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早期教育思想,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发展,

都大大扩充了教育本身的概念和范围,家庭教育越来越显得重要。
    家长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和责任感,切实注重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提高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就是要认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不只是有“养育”观念,还要有“教育”观念,要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就是要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不能够满足于随心所欲的“教育”,而是要有现代的科学教育观和人才观,要懂得按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宽容友爱、承受挫折、辨别是非、抵御诱惑等能力。改变“教育”的盲目性和主观性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最重要的还是要实施家庭素质教育。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瑞士人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理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丹尼什博士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树根的成长期是5年到15年,15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15年,在生命最初的年头便学会自我约束、推迟欲望、不自私,做好人,将会使孩子的一生充满人性的光彩。博士的话值得引起作父母家长深思。溺爱型家长占的比例大于30%,这部分家长认为自己辛苦赚钱,孩子吃、穿、玩的都尽管满足了,孩子不拿出好成绩就对不起父母。殊不知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恰恰是除了吃、穿外还有思想。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向素质教育转变,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在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方面都会存在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是家庭里的“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父母们,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实现学校素质教育与家庭素质教育的同步进行。
(二)家长要了解并信任孩子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情感、理想、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了解就有教育,不了解就没有教育;多一份了解多一份教育,少一份了解,少一份教育。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快速发展时期,心理处于激烈震荡阶段,情绪不稳定。他们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家长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做到防微杜渐。这样还不够,父母还得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
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到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三)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行为。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家庭里,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情绪来改变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在“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左右下,许多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考多少分”,“第几名”,而忽视、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旦孩子一次没考好,不问原因就采取批评、体罚等措施来加以惩罚,不顾及孩子内心的感受。家长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始终以满腔的热情来教育孩子。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家长自身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也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情。因此,家长无论是境遇顺利还是遭遇挫折,在孩子面前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待孩子要耐心,以乐观的精神感染孩子,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等,流露出对孩子寄予的希望、真诚的信任和殷切的关怀。反之,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心境,反常的态度,对孩子丧失信心、或是声色俱厉、威胁、恐吓,就有可能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父母吵架要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经常的争吵,也容易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
    家长是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卫生保健常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学生。毋庸置疑,许多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由于家长的处理不当造成的。因此,提高家长的素质势在必行。
(四)建立民主型家庭,为子女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在我国的家庭教育观念中,家长的专断意识比较强,家庭教育无民主性可言,这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建
立民主型的家庭,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进行家庭教育。
    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人视野开阔,增长知识,发挥才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使人感到心神愉悦,有利于心理健康。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教育他们要注意劳逸结合,要认识到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只有会休息、会娱乐、会锻炼者,才能在学习时精神百倍,也才能在丰富的精神生活中不断驱除烦恼。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家长教育的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因此,在注重学校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每个家庭的共同努力,提高家庭育人环境。这是一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除了以上笔者所说的每个家庭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帮助,共同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