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当下

珍惜当下
文/杨贤博
半夜醒来,再也睡不着了。
昨天生日,这一过又长了一岁,这一过又少了一岁。媳妇一大早忙着擀了一碗面条加两个鸡蛋,吃撑了坐在书桌前敲打自己的文字。出门时问我:“今天咋给你过?”我说:“就是吃啥吗?”说心里话,跨过知天命的年龄时很尴尬的年纪,不上不下的有点惶恐,得好好修为,过什么生日,多是美美吃一顿好吃就完了。媳妇问:“你还叫谁?”“既不叫谁,也不订蛋糕,更不在外边酒店张罗!”没必要张扬也没必要张罗。
下午又早早回来,在厨房张罗,女儿从盒马买回了扎啤和诸多海鲜,满满一桌菜上桌,我受惊若宠。没喝几杯脸就红了。我说如今闲人一个,被这么饲养着,除了生一身烂肉,几乎一事无成。
媳妇嘿嘿笑:“你还想咋?我觉得你已经很优秀了,普通人过普通日子,把自己弄快乐就行。”
在吃喝不愁的日子里,学会知足,是很幸福的事。
人总是多欲望,欲望滋生烦恼,烦恼多数是自己寻找的。
每天爬起来,多多少少地要写点文字,多年养成的这种习惯,已经上瘾,无论写什么,总是不辍笔。电脑上存的“半搭子工程”不少,却都没有成为自能拿出手的大活,不免怀疑自己能力不及。
近几年出书是一件难事。对于名家,出版社争着抢着出版,它可以给出版社带来财富。对于普通作者也只有自己掏钱,挨大价买个书刊号,再找印刷单位。一本书出来不花上五六万是拿不到手的。经常有朋友问我,我多是泼凉水,建议他们找个好的公众平台或者自己申请个公众号,要么推荐他们几家熟悉的报刊邮箱,没必要不要急于出书。其实写作是奢侈的事,出书更为奢侈。
那么,出书干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在出书前必须明确。这是我多年一贯的认知。当然,除了领导出书能挣钱外,社会交往大的人出书都会带来更多更好利益,这利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真正写作的人,出书最大的收获是精神层面的。拥书自雄!应该是这个道理。
一杯茶,一盒烟,一张桌子,一台电脑,这几乎成了生活常态。不再在纷杂炎凉的人际关系中多出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不再喜欢赶热闹,更不愿意看领导脸色行事。完全地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时代发展到今天“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个根深叶茂的话,依然是真理。
这几年没有大的收获,而真正收获的是经历。经历多了,一切都淡然自若。觉得和谁好,都不如和自己好。学会放弃,善待自己才是真理。
前几天读过作家白玉稳一篇随笔《岁月待我不薄》系列,写得很真挚,很有思想。很喜欢他的小文,属于信手拈来,真情流露的释放对万事万物的认知。
这是一种成熟,人到了一种年龄,真正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是古训更是哲理!在没有撕下伪装的小人,常常比君子还要君子,混杂的人群时不时有不同的声音,那部分人更受人青睐。比如近几年的贪官,在没有被查处之前多谈大谈廉政。
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过曾经?那些热血沸腾的日子已经滑过,沉淀在现实生活中的,是把自己调成静音的模式,不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抽自己的烟,喝自己的茶,写属于自己的文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初春的日子给自己书房写了三幅字自勉也自嘲。一副“疯语阁”,寓意着面对“风雨”接纳所有。一副“多读书籍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自勉,现实告诉我,当今的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浮躁者多,自以为是者多,聆听受诲者少,任何场合尽量少说,或者不说,讷言敏行不为过。另一副是“想改变别人的都是疯子,能改变自己的都是本事”这世上不按章出牌的人多的是,阳光总有照不到的地方,阴暗的角落潮湿,总是容易滋生异物,但你不能不接受现实。经历多了,也就接纳了,任何层面总是有生存者在完成他的人生轨迹。所以与其改变他人,不如改变自己,让那些烂人破事离你远点,眼不见心不烦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这两年日子不好过,疫情困扰的日子较多,新冠病毒像一个疯狗乱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无法安生。打疫苗、做核酸、扫码、查看行程码几乎成了常态。走到那儿都要验身。其实这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奢侈的事,对自己对社会都有一份负责的态度,国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抗战疫情,无论走到哪里,多一份耐心少一点破烦,不麻烦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一切都显得豁达。
夜晚时常地在门口竖着一边是“文明曲江.示范全国”一边是“西安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横跨雁南路的牌子下散步,看车流涌动,想着时不时在文章后落款”长安客”心底也多分欣慰,寓居在这座城市灯火辉煌、绿树成荫、环境优然的地域,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享受着读书的愉悦,一切属于自己和家人不断打拼的结果,累点,却心地踏实。做不了市民也就做个荣誉市民,相信还是有文明出行这份自律。想想,就拥有了整个世界的自我安慰。学会珍惜,又何必在乎其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