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遇个好房东》发今天浔阳晚报副刊,感谢连主编!

分类: 收藏存谢 |
|
|||
上星期与文友相约外出采风,因景点较远,天刚亮就出发了。上车后看到驾驶台上放了一本杂志,眼睛当即一亮,便抢先把杂志拿在手上翻看起来。 这本杂志里有作家何立文先生写的一篇《租房记》,文章写出了时代背景下租房一族的甜酸苦辣和许多无奈。以前我总认为,没有房子的人为了住上房子,不得已才花钱租房,哪怕是租的棚屋,只要能避风雨,有个栖身之所就行。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社会已发展到了有房的人也租房,且都有租房的理由或无奈。租个价钱低又合适的房子,或者遇个好房东,是每个租房客最初的念想。 生活在底层的人,确有太多的无奈。孩子读书、就业、打工、就医、买房,无一不触动每个家庭,牵扯每个人的神经。我敢肯定,谁家孩子一个小小的喷嚏,必让一家人担惊受怕,更何况孩子上学,所以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就近上学,总要提前做好准备,东挪西借也好,卖猪粜粮也好,哪怕楼层高一点,面积再少一点,也要进城或就近买套学区房。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家庭再困难,也得想办法呀!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到学区附近寻租房子。所以房子漏雨,墙皮脱落,老鼠欺穷,蛛丝结网,也就顾不得许多了。哪怕三两户合租一处,灶台挨着灶台,光线昏暗到灶台上的酱油瓶与香醋瓶也分不清,或者床与床是临时用旧木板隔着,只要有一扇漏光的小窗可供孩子课余看书,再简陋一些,他们也只得忍耐接受承租下来,因为只有这样的房子,租金才能少一点,哪怕一个月少10元、20元,他们也要讨价还价,就如进了菜市场买菜一般,而必须得去计较那一角两角的,因为这省下来的钱,也许又可以到屠凳上剁一块肉,或者是到鱼摊上,挑上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唐.王建《新嫁娘词》),能烹成一碗鲜美又有营养的羹汤,给孩子补充营养,也是做父母最开心最快乐的事。 租房不易,过日子更难。难怪作者夫妻俩在儿子刚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就头顶烈日到学校附近寻租房子,汗湿了衣衫,走累了脚,问过一个又一个人,碰了一回又一回壁,记下了一整页电话,才谢天谢地算看上了南村52栋的房子。其实作者是有房的,但为了孩子就近上学,不得不到学区附近租房。虽然租的房屋陈旧,外墙剥落,推门进去还有一股霉味,但有厨房、卫生间、饭厅和卧室,比之有的人租在棚户区,电线乱如麻,又吵又闹、还担心断水断电的日子,实在是好多了。但价钱贵呀,一个月要六百块,房东的老婆还嫌租金少了,好在房东也不是太难说话的人,终于把租房合同签下来了,生活的艰难,就在这一笔一划中窥见。 可以肯定,作者何立文先生是个感情丰沛的人,没有经世之笔,不对生活细心观察,不可能把租房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签合同前,房东的老婆小罗念念叨叨,说房租太便宜了。我当时捏着笔,本想签三年,见她这样,也有点不高兴,最终,只签了一年。刚搬进去那天,妻子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见她费劲地刷地板,擦灶台,我说,干嘛这么讲究,我们只是暂住而已。妻子眉头一皱说,房子虽然是别人的,可生活是自己的啊!” 是啊,房子是别人的,生活却是自己的!这些感慨,这些看似细小的情节,这些简单的对话,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最最感人。 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现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这一来,孩子就成了家里唯一的希望,成了维系这个家庭稳定的桥梁和纽带。作者也直白了这一社会问题。“……妻子频频告诉儿子:我们千方百计到这儿租房,目的就是为你节省上下学时间。人家骑着车子奔波在路上时,你起码能够在家里背上十几个单词……明白吗?头几天,儿子还能认真听一听。说的次数多了,他脸色沉下来,说,知道啦,不要再讲了。说完,砰地一声把自己锁在卧室里。留下发怔的妻子。” 这“砰”的一声,震醒了作者,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作者用寥寥数笔,就反映了当代教育的缺失在两代人之间产生的沟壑!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一个事关未来和社会稳定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家隔壁一小孩,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陪读,因偷玩手机被奶奶发现后把手机收起来了,结果这孩子大哭嚷嚷地跑到窗前,喊着一二三,要奶奶把手机交还给他,否则就要从二楼窗户跳下去,吓得其爷爷奶奶魂都没了,成了谁也不敢招惹的“小皇帝”,这也是诸多父母一块心病,当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租房记》还彰显了人性的美和良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尤其是第二次租房搬进去后,“妻子”发现阳台上晾衣服的铁架子有问题,从一声惊叫到在房里走来走去、自言自语,再到给胡先生打电话,短短的几行文字,就把“妻子”写活了。还有那个“胡先生”,一个电话就赶来了,多好的一个人啊,一个房东,还耐着性子手把手地教租房客晾衣,没有半点脾气,临走时,还轻轻地带上房门,让“妻子”和“我”面面相觑。 也许,这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