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桃花源[大型情景戏剧]--1
(2022-05-05 08:47:01)
标签:
历史军事文化 |
分类: 剧本 |
背景音乐《大同柴桑河》贯穿始终。当然,适当的时候可以突现。
你为什么总是欢歌,
我的柴桑河?
你为什么总是快乐,
我的柴桑河?
这儿阳光大家分享
这儿田地青壮力耕
这儿买卖公平交易
这儿言行讲求诚信
这儿雨露大家均沾
这儿男女人人平等
这儿童叟个个无欺
这儿相处崇尚和睦
这儿空气大家皆享
这儿赋税家家平担
这儿徭役户户轮当
这儿货恶皆不为私
啊!柴桑河
你大同一体
时间:东晋兴宁元年,即公元363年;东晋兴宁三年,即公
元365年。
地点:柴桑山、柴桑河上、陶府大院。
人物: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晚
年于柴桑河畔的葛洪山修道。
陶
陶渊明,陶
月出生。
陶恂之,陶敏、孟柳惠长子,6岁,陶渊明长兄
陶熙之,陶敏、孟柳惠次子,4岁,陶渊明次兄
众亲朋,陶渊明诸多伯叔辈、从祖辈、堂兄弟姐妹。
幕启:
[今九江市西南九十余里的崇山峻岭间,有一座凸起的古老的柴桑山,崴峨,雄伟,延绵横亘十余里,远远地看去,像极是一条卧波在崇山峻岭间的长龙,更像极是罩在轻纱中的梦。
[柴桑山西下,有一条呈北南走向的古老的河流,穿插在茫茫苍苍的崇山峻岭间,两岸到处繁花似锦,特别是桃花更是锦上添花;到处溪流淙淙,像极是长长短短的白练飞落,纷纷汇聚于柴桑河中;到处鸟语啁啾,翩翩起舞,伴随着渺茫的牧笛......柴桑河面上舟船往来,白帆点点,渔歌和纤歌交相辉映。
[柴桑河沿岸,田畴万顷,仟佰交错,鸡犬相闻,农舍炊烟袅袅,农人荷锄扛犁,少小书声朗朗......一个和谐、安康、幸福的乐园。
旁白
这里是东晋和南北朝宋时代的柴桑河,位于我国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据《山海经》中山篇第五节“柴桑山”条目记载:阳新山“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山海经》是我国最早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书籍。可见,早在战国中后期,古老的柴桑山就已经成为我国长江下游沿岸的宝库。
[在幕色渐趋的合围中,美丽的柴桑河上,一行白鹤欢叫着,逆婉转的河水而上,翩翩地飞翔而来,又飞翔而去......最后,盘旋在一座掩映在似锦繁花中的陶府大院上空......
[陶府大院,孟柳惠正在呼天呛地地喊痛,接生婆忙碌着,伯婶叔娘们有为之忙碌的,也有为之紧张的,更有为之加油鼓劲的,陶恂之、陶熙之等几位小朋友在窗外也跟着一惊一乍的。
陶恂之[埋怨]:三弟,你可要争气啊!看你把母亲给痛苦
的......
陶熙之[埋怨]:就是就是就是,三弟,你别老拳打脚踢好啵,
二哥求你了。[说着,做起“阿米托佛”来。]
一伯婶[焦急地]:拿来咋办,从前天的清早就喊生,到今天
的都快天黑了,这小家伙还莫生下来。
一叔娘[着急]:是啊!这小家伙,难不成硬是像葛大仙所说
的?
回忆:
旁白[男声]
东晋兴宁元年,即公元362年,秋十月的一天下午,孟柳惠和伯婶叔娘们赶柴桑县城回来,走到柴桑河畔的灵龟石卧石上歇息,大家叽叽喳喳地聊家长里短正尽兴,突然,陶渊明的母亲又一妊娠反应发着......
[孟柳惠“哇”一下叫出声,紧接着呕吐不止。二三位伯婶叔娘赶忙过来扶持、拍背。
一伯婶[惊诧地]:二弟妹,是不是又怀上了。
一叔娘[点点头]:二嫂这孩子已经怀两个月了。
另一伯婶[打趣地]:二弟妹,你是想吃酸的还是想吃辣的
嘛?
一叔娘[肯定地]:酸的,酸的,酸的,二嫂怀这孩子一闻到
酸的就犯吐。
众伯婶叔娘[欢喜地]:那怀的肯定是女娃。恭贺二嫂了,前
面有了恂之、熙之两男娃,再生个女
娃,这一次就儿女齐全了。
[突然,不远处的葛洪山上,葛洪徐徐升起,然后,徐徐地飘然而至,落脚在柴桑河水面,只见他童颜鹤发,神情专注地打量着孟柳惠,观看孟柳惠的痛苦状。
众伯婶叔娘[争先恐后]:葛大仙,求你给二嫂看看怀的是男
娃还是女娃?
葛洪[掐指]:依老道算来,这位大嫂,三年后必生贵子。[遗
憾地]然则,此子学非称师啊!
孟柳惠[一怔,抬起头]:求大仙给予化解。
葛洪[摇摇头]:然则,此子文取指达。为母者何须急就呢?
这位大嫂,你有福了。[言必,葛洪飘然而
去,回到不远处的葛洪山上,而且,化着一
只巨大的仙鹤]
众人[大惊,指着飞去的葛洪]:快看,葛大仙化仙鹤了!葛
大仙化仙鹤了!
[突然,婴儿啼哭声传来,声音渐大,震荡屋宇,发散出去,直至震荡天宇,引得满天繁星点点,也引得陶府上上下下欢天喜地,庆贺声一片。
[就在这时,一乘牛车飞奔到陶府大院大门前,一个官员走下牛来。
[幕后放腔:陶老爷打道回家了。顿时,陶府大院上上下下又掀起一片欢天喜地的庆贺声,人们纷纷迎出大院门,孟柳惠也是满心地欢喜。
陶敏[脚下生风,欢喜地]:我儿渊明真的出生了吗?
陶恂之、陶熙之[欢快地跑上去]:父亲---!三弟刚出生,
[埋怨地]这一向可把母
亲给糟蹋惨了。
陶敏:是吗?走,我们父子仨看看你们母亲去。
[陶敏分别亲亲熙之、恂之,随即一把抱起陶熙之顶在肩头上,另一手牵住陶恂之走进院大门。
众伯婶叔娘[打趣地埋怨]:老爷要是早两天回来,二嫂也就
不会受这般地苦难了。
[说话间,陶敏已走近孟柳惠,接过襁褓中的陶渊明,哈哈地开怀大笑。
旁白
继战国时期的屈原之后的公元365年,我国又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田园诗鼻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的陶渊明就出生于这里。
[陶家书院就座落在柴桑河畔,小陶渊明和同窗们在这里读书,习武,练乐......健康快乐地成长。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祖父陶茂、父亲陶敏、外祖父孟嘉、母亲孟柳惠和他先后的两任妻子……这些亲人的画像像极是漂落在柴桑河上的桃花一般,逐一地出现……
旁白
影响陶渊明人生的有曾祖父陶侃、祖父陶茂、父亲陶敏、外祖父孟嘉、母亲孟柳惠和陶渊明生前的两任妻子......他们不仅给他带来极大的荣光,也给他的人生增添了无限的信心,更关照过他的饮食起居,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人间的爱。
据史书记载,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因军功,东晋初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去逝后获赠大司马;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官及武昌太守,父亲陶敏官及安城太守;母亲孟柳惠是东晋征西大将军长史、名士孟嘉的女儿。
从陶渊明撰写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我们可知,陶渊明从小就受到被世人誉为“此本三司人”的天下名士的祖父孟嘉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做人的德性,还是为官的秉性,乃至于嗜酒也一脉相承于孟嘉,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条木船行驶在柴桑河上,英姿飒爽的陶渊明佩着一柄桃花剑,站立在木船的甲板上,他的身边站着同乡的两位同龄的青年,一个是丁松,也就是陶渊明后来在《畴丁柴桑》一诗中的丁柴桑;另一个则是周访的玄孙周虓,也就是后来西戎校尉兼梓潼太守;眺望着两岸似锦的繁花,特别是锦上更添的桃花,满怀着一腔的激情,极目楚天舒。
旁白
十九岁那年,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的陶渊明,在既是同乡又是同窗好友丁松、周虓的陪伴下,第一次走出了柴桑河畔。然而,放眼天下,陶渊明竟然异外地目睹了另一重大千世界……从此,陶渊明萌生了大济苍生,要把天下大同成柴桑河畔的想法。
下面,我们掐头去尾,一起来看看东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辞去彭泽令回到柴桑河畔十六年后的宋永初二年(421)春四月的一天,陶渊明发生在柴桑河上的一件事吧!
第2幕 :欢乐的柴桑河
时间: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即公元421年,是年春四月里
某个下午。
地点:柴桑河,木船上
人物:陶渊明,陶家书院的山长[校长]。
小陶亮,陶渊明爱孙。
陶仲德,柴桑乡乡长。
丁姑娘,丁柴桑幼女,死恋陶渊明。
丁丛松,丁柴桑爱孙,陶渊明的学生之一。
众学生,陶家书院的学生。
众女人,柴桑河畔众姑娘婆姨等。
幕启:
[船中,几只小矮桌呈一字型排开,上面摆放的茶碗倒映着蓝天白云。甲板上,放着一只小矮桌,上面放着陶渊明的竹篓酒罐。
[幕起,牵着小爱孙陶亮,陶渊明带着他在陶家书院的那帮学生们,乘着一艘木船,沿着柴桑河,游览两岸春四月的光景。
[小陶亮和学生们争相观看两岸倒映在柴桑河里美丽的景色。有的说这倒挂映像极是一匹马,有的说那倒映像极是一只兔......叽叽喳喳没个完。
[站在木船甲板上,一边饶有兴致地欣赏两岸风光,陶渊明手里端着一碗酒,一边偶尔回过头来欣赏小陶亮和学生们的争论。
旁白
为大家摇木船的这位是柴桑乡的乡长、陶渊明的二堂弟陶仲德。
在船舱内外忙着给大家添茶水的这位年青姑娘姓丁,是陶渊明的挚友、柴桑县令丁松的幺女。已经是老姑娘了,但是,丁姑娘迟迟不愿意出嫁。有人说,丁姑娘因为钦佩陶渊明的学识和人品,才迟迟没肯出嫁的,这话或许有一定的道理。
丁丛松[为陶渊明摆好了无弦琴。施礼]:请先生为学生们演
奏一首新写的歌曲吧!
[全船人热烈地鼓掌和欢呼。
陶渊明[白]:好吧!为师就给学生们弹奏一曲《读山海经·其
十》吧!不过,请学生们随为师的演奏一起唱和
如何?
学生们[鼓掌。欢呼]:好---!
[于是,陶渊明一撩长衫下摆,坐在矮桌前,在略一思量后,双手指便落在了无弦琴上。
学生们[随着陶渊明的演奏也一起唱和起来]--
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
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
良辰讵可待。
[一张无弦的琴,在陶渊明的手下,演奏出举世无双的旋律,学生们随着演奏一起唱和声回荡在柴桑河上。
[演奏完,唱和完,陶渊明和学生们都热烈地鼓起掌来,欢呼起来。
丁姑娘[白]:姑娘我这就去给先生和师弟师妹们准备茶水来。[这样说时,丁姑娘转身进了船舱]
旁白
丁姑娘之所以称学生们为师弟师妹,是因为二十多年前的她也曾做过陶渊明的学生。
二十多年前,因为看到家里兄长到陶家书院读书,丁姑娘死活也要上学。做父母的拗不过,陶渊明也愿意破天荒招收女弟子,于是,陶家书院就有了丁姑娘这位女学生。
自那以后,柴桑河沿岸的女生只要愿意都可以到陶家书院上学。在管理上,做为山长也就是校长的陶渊明把陶家书院分为前后院,按男女生分置授课。女生也能上学,陶渊明在柴桑河畔开了天下之先例。
[水驮着木船,木船搭着水一路漂流过来,穿过了一座名叫丹公的桥梁。
[河水似乎流累了,躺在前面一个开阔的湾道处,在那儿懒懒地望着斜阳,于是,木船也就停了下来,仿佛都在想着什么心事,又仿佛是什么心事也没想,全然一副悠闲的情态。
[就在这时,下游飘来一阵渺茫的《我在此地唱一声》的山歌声:
我在此地唱一声,
看姐知音不知音。
如要是个知音姐,
山歌就是做媒人,
慢慢唱动姐的心。
柴桑山上会诸葛。
机明神鉴赛巍武。
淡焉虚止兹愠喜。
[歌声也是悠扬、婉转,听得学生们个个如了谜,末了,都鼓起掌来,把目光转向陶渊明。
丁丛松[白]:陶亮,山歌中所提及的“陶桓公”、“三久莲”,前者指王高祖父陶侃,后者指你的曾祖父陶敏。
背景音乐转为凸现:
你为什么总是欢歌,
我的柴桑河?
你为什么总是快乐,
我的柴桑河?
这儿阳光大家分享
这儿田地大家分耕
这儿买卖公平交易
这儿男女人人平等
这儿童叟个个无欺
这儿赋税家家平担
这儿徭役户户轮番
啊!柴桑河畔
你大同一体
[这时候,柴桑河来了个鲤鱼打挺--突然转向,由北南流向,来了一个西东流向,在划过一条笔直的斜线后,再一次来了个鲤鱼打挺--突然转向,又恢复到北南流向。
[在这两个鲤鱼打挺之间,柴桑河面似乎平静极了,像极是两块平滑而墨绿的宝石镶嵌在柴桑坝这一大片开阔的平畴里。
[在第一个鲤鱼打挺处,湾道的背部座落着的是陶渊明家。在第二个鲤鱼打挺处,湾道的背部卧着一只巨大的东西朝向的灵龟石,灵龟石静静地望着柴桑河对面的陶渊明家。
[一条古驿道沿着北南走向的柴桑河贯穿于柴桑山下,擦灵龟石而过。千百年来,岁月把古驿道打磨得油光发亮,尽管终年车水马龙,轱辘轰轰隆隆滚声不断。紧临古驿道的是呈北南走向的伟岸的红花尖山。
[众女人在灵龟石一带的河两岸一边嘻哈打笑着,一边忙碌着手里的活计,把个柴桑河在这一个湾荡的两岸,闹得热烈纷繁。
[女人们或漂洗着菜蔬,或漂洗着肉食,或漂洗着米粮……也有漂洗衣服罩被家什的。在柴桑河里漂洗这些,像极是藕一样的十几双手臂就在柴桑河两岸旁的水中划动着,撩动和冲撞得河水“哗哗”地脆响,翻卷起一阵阵雪白的浪花,那是柴桑河水洁白漂亮的牙齿啊!还有她们晃动在河水里妖娆的身姿,被搁在山顶的斜阳延伸着照过来,浪漫出一曲曲柔美的旋律。
[天下本没不流动的河水,原来,柴桑河也是流动着的,在这个仲春的时光里,姿态款款。河水融化了柴桑河畔女子们雪白的手臂,也融化了柴桑河畔女子们如水的腰身。
[看着眼前的景色,陶渊明禁不住地心胸开朗,转身抓起竹篓瓦罐,“咕咕”地猛烈地灌下几大口酒,一边“呵呵”地大笑出声。
[顿时,小陶亮和学生们被陶渊明的情态所吸引,纷纷没了玩耍的情致,一起翘首望过来,只见船头站着的陶渊明张开双臂,更显得威风凛凛了。
[一边悠然地驾着船,摇着橹,看着陶渊明的后背,陶仲德也一边无声地咧开了大嘴,发出“嘿嘿”的笑声。
[提着茶水壶,站在学生们之间,看着陶渊明的后背,丁姑娘小嘴儿打着抿儿“吃吃”地浅笑着。
[河岸的柴桑女子们也被陶渊明的情致打动了,纷纷忙着手里的,好奇地打望着陶渊明。
一妇女[白]:先生,带学生们出来观光吗?
另一妇女[嘻嘻哈哈着,拿柴桑河畔山歌和陶渊明“打情骂俏”地唱]:
日头出山一点黄,
二嫂出门洗衣裳。
手拿棒捶轻轻打,
一下一下冇心肠。
我问二嫂为哪般,
二嫂声声叹息忙。
连气称道日子淡,
都怪先生卧病榻。
又一妇女[白]:山长先生,八嫂笑话这个把月,你可把你家二嫂给闲淡瓜了哦!哈哈......
众妇女[欢快地,大声地]:哈哈......
[不管怎样,陶渊明都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笑。
陶渊明[白]:八弟媳妇,你说得总是那么的有理啊![猛一口酒]
[但是,陶仲德图热闹,竟然一边摇着橹,一边接过那女人的话头,笑唱道:
六月桃子四月吃,
清清脆脆味寡淡。
愣头小子初破处,
哪管桃子甜不甜。
日子寡淡就寡淡,
才是日子的味道。
不知六嫂多滋润,
拿来小叔我尝尝?
[这样唱来,陶仲德就很夸张地做出一副要尝的样子,弄得那女人羞愧难当一般......令陶渊明顿时感觉得陶仲德的话说的有些过了,禁不住埋怨似地白他一眼。陶仲德飞快地捂一下嘴,抱歉地一个哑笑。但是,丁姑娘没得饶。
[在船舱里煮茶的丁姑娘,听到有人拿她心中的先生开涮,手里拿着捅火棍,气呼呼地钻出船舱,“腾腾”几下迈上船尾的甲板,对着河对岸那位女人远远地在虚空中撸了几捅火棍,剜了几杏眼,一跺脚,噘着嘴,嘟噜一句:“胆敢再开涮先生,看本姑奶奶不真撸你几捅火棍才怪。”然后,又“腾腾”地回到船舱里。
[尽管是在船舱尾的甲板上,丁姑娘的这个举动,竟然还被人看在眼里,在河对岸切切私语道。
一妇女[白]:看来,丁姑娘还恋着先生呢!
另一妇女[白]:唉!真是个纯情的姑娘的啊!
又另一妇女[白]:先生始终如一地紧闭心门,真是天下难得的好男人。
一妇女[白]:也才越发地显见丁姑娘没看错先生,所以,丁姑娘就越发地心恋……
[木船渐渐地远去。
[站在甲板上,陶渊明静静地看着眼前怡情不绝的柴桑女子们和眼前美如画的柴桑河畔,心绪飞到许多年前。
旁白[男声]:柴桑河人的欢乐,幸福,并不只一种物质财富的丰富,也不只是一种精神的丰富,而是许多年来贯穿始终如一的“柴桑河畔大同”。目睹着眼前欢乐,幸福的柴桑河人,这不得不令我想起了16年乃至38年前发生在我陶渊明身上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