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文字

(2020-11-27 20:13:56)

    十多年前,河北教育出版社出过一套周作人自编文集,止庵先生编校整理的,除了《知堂回想录》上下册和谈论鲁迅的几种,都不太厚。稍阔的开本,淡灰色封面,纸微黄,不像白纸黑字那么刺目,双手展读,纸味和墨味若有若无,轻重也恰到好处。朋友间有几位,因为书的容止而爱这套书,邮购了收藏,我也顺便买了几种,选他的回忆文字。但其中两种,《鲁迅的故家》和《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书店只有一套,迟了一步,为他人买走。后来发现,买走的是图书馆,而且正巧是我工作所在的分馆。

    这两本书借阅过多次,想知道一些鲁迅的家世和青少年时期的境况。读过许寿裳和知堂的回忆,觉得差不多了。留日时期,虽然资料不少,仍觉欠缺。比如读书,我们对鲁迅的了解,便不如对知堂的了解丰富。知堂谈自己的杂学,谈日本文化,留下大量文字。鲁迅死得早,自己来不及细说。虽有博物馆里的收藏可供管窥,不如一册在手方便,何况文字能说得更深,提供更好的细节。他人的推究,终是隔了一层。我对他们兄弟在日本的一切都好奇:读了哪些书,结识了什么朋友,受了谁的影响,为什么,和日本人的交往,和日本女性的接触等等。知堂娶日本女子为妻,鲁迅如果没有家里的包办婚姻,会不会也娶一位?早期兄弟合作,译介域外小说,做了大量工作。鲁迅提携弟弟不遗余力,弟弟的文章,他修改,自己起草的文稿,发表时让弟弟署名。这方面的事,有许寿裳等人的回忆,比只听周作人一个人讲,总是更全面,更多几种角度。

周作人的文章,大家都说好,他自己也知道。平淡的话语之间,掩饰不住自信和自负。后来处境不顺,出语愈发谨慎,放低姿态到从前不屑为的地步,但凭高对远的态度依然氤氲其中。偏他一生多遇尴尬事,钱理群先生说是“凡人的悲哀”,然而我们哪一个不是凡人呢?鲁迅先生自然也是。那些忘了自己是凡人的人,哪怕至死都没有清醒或不肯清醒,在他人眼里,还是凡人,全须全尾的凡人。尴尬事既然遇上了,那就不妨直说,倒也简单。心中如果存了太多难言之隐,无处可说,不便言说,便想千方百计颠倒扭转,指桑夸槐,或顾左右而言他,这种掩饰,不说有用没用,在作者总要一吐为快。这样一想,便觉得知堂老人也挺可怜。他的回忆文字以朴素著称,然而大有深味,可以一读再读。他说话的语气一辈子不变,形成句子,句式简单,不怕重复。但那絮絮叨叨中有坚持的力量,让读的人知道他“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写鲁迅,不轻易臧否,然而内心的冷暖寒热,读者感同身受。你不能说那是他的皮里阳秋,因为他什么都没说。你有的,只是你自己的感觉。这感觉未必对,即使对了,也未必能得认同。王安石的读史诗说:“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看法很悲观。可是身后发生的事实,和他预料和担心的,分毫不差。才气再大,自视再高,也很难对未来抱十足的信心,因为未来的事半分由不得自己。鲁迅曾非常坚决地说,希望人死之后,文字随之速朽,文字所批判的世相亦复荡然。然而他不仅不因时光之飞逝而落伍,反而一如既往地贴近现实,说速朽,速朽岂可得乎。

    知堂的记忆力细到蚁足蚊睫,记在心里的,不仅事和言,还有过去日子暮色苍茫的气氛。这不能不说是难得的秉赋。写这样的文字,时间悠远,仿佛非得在燃著线香的光影暗淡的小屋,心事甚重,放不下,每一粒漂浮的埃尘上都沈甸甸地挂著感叹。所谓不动声色,常常是动到极处。

    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不想说的事情,不说,难以启齿的事情,也不说。有人以为他是为贤者隐,其实不然,他是为自己隐。我佩服他了不起,是因为他宁可不说,也不捏造。作为凡人而非神圣,这就是能够做到的最好的了。然而总有人顺着己意,“考求”并进而“追补”知堂没有言说的部分,宣称此即知堂的文外之意。这让人该如何感叹呢?黮暗承误乎,末俗纷纭乎?

    我在家乡的一位朋友,几十年坚持文赡事详地记日记,自云人言可畏,很多事容易引起訾议,真相则在口传中逐渐变形,至于面目全非。留下文字,是为给自己作见证。我猜想他可能受过误解和攻讦的苦头,否则不必非要把自己弄成李慈铭。当然他也可能惯以文字为乐,在记叙中切实证明个人的存在,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鲁迅的日记写成流水账,相比之下很吃亏。空白总会被他人填补,不管用意如何,都容易有乖事实。

    赫尔岑在其回忆录的序言中说,童年和老年相似,都处于人生全盛时期的两端,因此在主要点上相仿,“在青年尚未获致的东西,在老年则已经丧失”,在青年不计一切以求的东西,到老年,“在乌云和夕阳的衬托下”,将显得更为灿烂和庄严。赫尔岑说,它们都“同样无关乎个人的得失”。

    超越个人得失,这应该是回忆文字最高的境界吧。

 

    2019年11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近作三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