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史足自悦:《不存在的贝克特》自序
(2012-04-25 21:28: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 |
安,说虑,说得,和我沾不上边。究其原因,在不能“知止”。“知止”本该是窥见大道,理想
有了依归。这个止,是归宿的意思,所谓“在止于至善”,不是停留,而是抵达。然而我的不能
知止,得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随着自己的喜好,像小船顺流直下,走多少里程,在何处停靠,全
在偶然或灵机一动,与时势无关。仁者乐山,取其浑厚稳重;智者乐水,取其圆转自如。仁者伟
大,我们不能自比,一般人做到善良,不存害人之心,也就罢了。然而心中虽不乏仁念,却连小
土丘的气度都没有,厚重自然谈不上。智者也很遥远,但不妨我们爱水,愿意以水为榜样。四方
环顾,自如的人茫然无见,对于我,有一点自由,一点随心所欲,便是乐事。
焉,修焉,息焉,游焉。”藏修息游,这四个字,除了“修”字,或能引起高山仰止的联想,其
余三个字,都让我打心眼儿里喜欢,“息”“游”二字,尤为精妙。就是“修”字,也不那么剑
拔弩张,使人如临战阵。读书,思考,都是人生乐事,也是常事,振衣濯足一般,何必用那些苦
哈哈的字来形容。有所藏则充实,充实则沉静。日复一日地不断充实,修不求而自至。有藏有修
,所谓虑和得倒是很次要的了。
你十年窗下无人问。”因为这句话,莺莺的境界较之在元稹的小说里,是大大提高了。她不再是
一个没有思想的作为男人情欲对象的“物”,哪怕是一个“尤物”,而成为一个在精神上与男人
平等的人。她和张生在惯常的郎才女貌的相悦之外,多了一重同情的理解。十年窗下是科举时代
的现实,这里的哀怜有强大的现实背景,不仅无可非议,还值得读者敬重。然而在另一方面,跨
越时代,回到孔子及其追随者那里,张生出场时所说的“游艺中原”,则更有一种精神的力量,
因为它包含着超越世事的愉悦。作者写出这四个字的时候,或许意不在此,但他无意中把中国文
化中的精神传继下来了。
游,是我之所谓观也。”庄子说,“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
业。”都抓住一个“游”字,来讲学修之道。他们的大旨和孔子一样,在于自由,在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