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养成教育要注重个性教育
(2010-07-22 11:22:31)
标签:
文章教育 |
抓养成教育要注重个性教育
抓养成教育要注重个性教育。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是我在工作中的深刻体会。
我带的数学试验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脑子聪明的多,同学们自我感觉特别好,因而比较浮躁,在学习上下功夫不够,难以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班里的学习气氛不够浓,学习成绩也十分不稳定,学习劲头不足。面对这种情况,我分析了孩子们的个性,发现他们对学习成绩是比较重视的,学习的自信心也很强,但是缺少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他们个性中还有轻易不愿服人特点。针对同学们的这些特点,我决定采用“目标激励法”——让学生给自己找一名“学习对手”,这个对手必须实力略强于自己或不相上下,这样要求,是因为合适的对手,才能起到激励学习的作用。有希望而又不能轻而易举实现,同学们就不得不努力提高成绩,争取达到目标。而且形成学习对手的双方,也互相形成压力,被当作对手的学生怕被超过去,而找对手的学生又非常想超过对手,在这种有益的良性竞争中,压力变动力,同学们的学习劲头足了,每次考试后公布超过对手的名单,成了同学们最关心的事。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了提高,班里的学习气氛也浓了。例如:我班的孟禹和施贺昕是一对对手,两人共同的特点是聪明、活泼,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很自信,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但纪律有些散漫,上课爱说话,比较浮躁,而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家长也反映孩子学习不用功,学习上还有很大潜力,可就是缺乏上进心,不知道下功夫,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自从两人成了学习对手后,开始较上了劲儿,学习上用心多了,两人的成绩更是你追我赶,都在稳步提高之中。最近三次考试,第一次,施贺昕领先,得到了表扬。孟禹不服,发奋学习,在第二次进步了36名,超过了施贺昕。而施贺昕因为第一次成功,放松了要求,这次被超过,也很遗憾和不服,就又振作起来,第三次考试,虽然还是孟禹领先,但两人差距缩小了,而且两人同时进步了几十名。更可贵的是,两人虽然是对手,平时却经常一起探讨问题,难怪两人共同进步呢!他们俩的学习自觉性在班里有目共睹,施贺昕自学数学,有些高中才学到的概念现在就会背了;孟禹主动买了各科练习来做。连他们的家长都夸道:孩子进步了,知道主动学习了。我班这样的同学有不少,通过找对手,同学们对自己有了要求,不少同学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像何彪、王亚洲等,原是中上等成绩,不断进步,已跃居年级前十名,而冀霄羽等同学,一直保持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年级第一名。就是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在找对手中获得鼓励,赵贺楠成绩不好,表扬几乎与他无缘,但他由于超过了对手而受到表扬,给了他很大鼓舞,使他保持着信心,不断进行着努力,成绩也开始呈上升趋势。我采用的这个方法,是充分分析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后,针对他们个性中的优缺点,因势利导,特别是注意了学生的进步不是简单的一条上升直线,而是波浪线的特点,在学生成绩下降时,不简单批评了事,而是能够给他创造进步的动力和机会,激发他们发展个性中的优势,给了他发挥潜力、提高自己的时间,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我深深地感到抓养成教育过程中,注重个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学生个性中最普遍的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是先考虑自己,不能体谅和理解他人,自私任性,越来越多的孩子抵触硬性的管理,反感说教,逆反心理强烈。这些给抓养成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班主任不注重个性教育,在抓养成教育过程中,一味地按照规章制度行事,虽然公正无私,威严正统,但缺少情感力量,对充满个性的学生,结果就可能造成学生对班主任敬而远之,甚至是跟老师对着干,效果会适得其反。我班有个男生叫刘畅,个性很强,凡事绝对地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特别强烈。他曾经问我,“集体好了对我有什么好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什么要我关心集体?”可见,这种个性特点已严重干扰了他对大是大非的判别能力,做人的基本道德观念也薄弱了。有一次上自习课,他由于违反纪律还不服班长的管理,被我批评了。他思想不通,为了报复,就偷偷把同学放在班里的练习册扔到校外。我通过调查,确定这事是刘畅所为以后,找他谈话。我并没有狠狠地批评他,而是明确地告诉他,如果他做有害于集体荣誉的事,只是为了报复老师,表示自己不同意老师的意见,那么这种做法只能使自己犯错误,而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随后,我又耐心细致地给他讲道理,引导他今后要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鼓励他遇到想不通的问题,就来跟老师探讨,老师是非常愿意倾听他的意见或苦恼的。我真诚地向他表示,老师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他因一时想不通而做了错事,结果自己受损失。他听了以后,点头承认自己太冲动,这种做法不对,他希望老师给他机会,不把这件事张扬出去。我答应不在班里点名批评他。他当时没有再说什么,但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感激,我知道我赢得了他的几分信任,我又诚恳地对他说:“我们做事,不能只想自己,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给别人、给集体造成损害。你是集体的一份子,你愿意做受集体欢迎的人,还是被集体厌弃的人呢?其实你现在和集体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了,你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为集体作贡献,就会被集体接受、欢迎,老师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的。”他默默地听完这番话,还是没说什么。但这件事后,我发现他变得沉静了许多,后来在与他的家长联系时,他妈妈说:“您是怎么跟我儿子谈的?我儿子长这么大,我第一次听他说:‘原来老师都是为我们好的!’您真有办法!”。我处理这个问题时,注重了个性教育,根据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强的特点,找准谈话突破口,顺应他的思路分析问题,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在指导它“学会做事”时,也注意教他“学会做人”。由于这次问题处理比较成功,刘畅也开始逐渐发生转变,在班干部改选时,他主动要求当宣传委员。我经过斟酌之后,决定再次给他创造进步的机会,同意了他的要求,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他对工作特别负责,班里的宣传工作完成得特别好,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他初步融合到了集体中。后来,他的进步越来越大,他能努力地理解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替同学着想了。记得那次我要求同学们去发现本班同学身上的闪光点,然后每人写一篇表扬稿在班会上交流。刘畅的发言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他表扬前任宣委赵刚,说他不计个人得失、“恩怨”,为了班级的利益,无私地帮助现任宣委出板报,这种宽容大度使人感动。刘畅能表扬别人无私、宽容,不正是他自己在进步吗?那天,还有几篇稿子是表扬刘畅的,同学们表扬他对工作负责,有组织才能,进步很大。同学们的表扬,说明集体接纳了刘畅,刘畅与集体融合在一起了。
对刘畅的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它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育,因势利导,从教学生“学会做事”,到教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基础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抓养成教育事半功倍。
建议:
我带班感受最深刻是:班主任除了要有一颗爱学生之心,还要讲求一些技巧和方法。现在当班主任,特别是实验班的班主任,必须全身心投入,花心思,想办法。只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班主任的爱,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即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否则,是达不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的。你会感觉学生不理解你,令你寒心,其实问题绝不在学生,而在我们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妥当。又爱学生,又能让学生感受你的爱,这就要靠科学的、精心的工作技巧。
班主任要多学习,多交流,才能不断提高。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黄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