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园丁育龙凤良师教诲益终生
——访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市级骨干教师丁凤良
http://s4/middle/5fe57cd4t807bd013a7a3&690丁凤良" TITLE="名师访谈[17] 丁凤良" />
数学课上,学生们正在对着一堆扑克牌冥思苦想。原来数学老师让他们用15张牌组成一个塔形,这可难住了小家伙们。突然一个学生一拍脑门儿喊道“我知道了!”,只见他迅速拿起两张牌对折,然后把它们立起来,组成一个立体的正方形,再把一张牌平铺在正方形上,构成了“宝塔”的第一层。同组的孩子见状恍然大悟,纷纷帮起忙来,按照相同的方法一层层的摞起塔来。霎时间,一座小小的塔立于桌上。“我们组第一名!”孩子们一片欢呼,引得旁边的老师不住的鼓掌微笑。这就是记者在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六年四班的课堂上见到的情景,而组织这堂数学课的就是我们采访的主人公——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高级教师丁凤良。
初识丁老师,便为他的亲切和热情所打动。在他的身上仿佛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他的笑容是那么的真诚,他的言语是那么的朴素。说起数学课教学,丁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将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真正地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在体验的数学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们通过体验数学的有趣,进而认识到数学的价值。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飞扬?如何才能让学生收获数学带来的价值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丁老师的“三大教学法宝”寻找答案。
教学法宝之一:课前谈话 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学习
在每一节课上,丁老师都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体验氛围,为学生的创造与发展提供空间。他认为,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和授课的效果。所以,他每堂课都会花三五分钟的时间,与同学们进行“课前谈话”,在保证课堂教学愉悦的同时,也实现了师生关系的深度和谐。
在设计课前谈话方面,丁老师非常注重时间上的把握。在他看来,三到五分钟是最理想的时长,如果课前谈话的时间过长,势必要影响到正常教学;如果时间太短,又起不到调动学生兴趣的作用。同时,他还精心设计谈话的内容,确保每次谈话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谈及“课前谈话”的具体实践,丁老师以“圆的认识”为例,向记者作了详细的介绍。在设计这次谈话的时候,丁老师很巧妙的把经典相声段子引入课堂。他先为同学们模仿了一段侯宝林大师的段子:
一条腿呀,那是什么?那是口袋呀!
两条腿呀,那是什么?那是裤子呀!
……
五条腿呀,那是什么?那是手套呀!
在孩子们听得起劲儿的时候,他适时的把教学内容引入,提出了“一个圆形能让你联想到什么?两个圆形又能想到什么呢?三个、四个、五个圆形呢?”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致高涨,思维活跃。在联想生活中的物体或图案时,三个圆形学生联想到红绿灯,四个圆形学生联想到奥迪车的标志,五个圆形学生联想到奥运五环旗。不只不觉之中,学生已将本节课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此时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可谓恰到好处。
丁老师说,“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新课程改革尤其强调学生情感的培养,一节课的开端直接影响到学生整堂课学习状态和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格外注重对课前谈话的利用,也确实收到了令人兴奋的收获!真可谓是小小课前谈话,激发学生兴趣,使授课有水到渠成之感。”
教学法宝之二:教学体验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正如记者在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丁老师不仅在数学课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们专业的知识,还经常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小实验,培养孩子们全方位的思维模式。对此,丁老师认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学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比如,在讲授“圆的画法”时,丁老师彻底打破过去只重视圆规画圆的限制,而是为学生提供线绳、圆形物体等物质,安排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每一件工具,来研究圆的画法,比比看哪个小组画圆的方法发现的最多最好。同学们一致认为借助圆规画圆的方法最好,因为圆操作简单,而且画出的圆可大可小。对于这个结论,丁老师先是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认真实践。此时,丁老师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体育课上老师需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做游戏用的圆,也拿着圆规去画吗?”学生听后,哄堂大笑。丁老师马上追问孩子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懂得了解决方法是相对,体会到了数学思维的价值。
在丁老师看来,学生的经历与体验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和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他们去经历、去体验。数学课程要做到“立足于人的发展”,数学课程就必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参与学习过程的,它强调的是学生在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及体验。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丁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每一节课都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体验氛围,为学生的创造与发展提供空间,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发展。秉承着这一教学理念,丁老师积极参加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工作,并获课题组“教育实践奖”。在丁老师看来,获奖是对他多年教学研究的一种肯定,更令他心慰的是通过他的教学,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收获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特色之三:激励学生 老师要学会“得寸进尺”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尊和自信,对于孩子们而言更是如此。丁老师在教学中就非常注重这一点。他认为,心灵舒展的孩子必然会欢乐而轻松地飞,心灵压抑的孩子只能痛苦而缓慢地爬。说到这里,丁老师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终身难忘的故事:
丁老师刚接班不久的一次课上,他叫起一位女同学小佳(化名)回答问题。没想到,小佳刚站起来,教室里一片嘘声,有人说:“老师,别叫她,她是我们班最差的,肯定一个都做不对。”对于这些“弦外音”丁老师并没有理睬,他想应该给小佳一个机会,也许……。“不要管其他人,你先说一个!”丁老师坚定地说。小佳战战兢兢地说了一声:“七分之四。”“对了!”丁老师发自内心地为她高兴,与此同时,他也产生了一个“得寸进尺”的想法,“你能不能再说一个?”丁老师试探着问。“八分之三”,小佳颤微微的答道。“非常棒,你又答对了!”丁老师激动不已地称赞她。接着,第三题、第四题……小佳的声音一次比一次洪亮,一连八道题全部答对了,丁老师的“得寸进尺”成功了!与此同时教室里绝对是自发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样的真诚,那样的令人热血沸腾!此时,丁老师把目光投向刚才那些“泼冷水”的同学身上,他们已深深地低下了头……小佳在后来一年中的变化,充分说明了这次鼓励的作用。过去的孤独、不自信、不合群逐渐被自信、开朗、优良的成绩取而代之。而正是有了丁老师的鼓励,让小佳获得了久违的自尊与自信。
人生之路仿佛是一条曲曲折折的线,而影响人生轨迹的也许就是其中的某几个点,但也许正是这些瞬间所产生的能量,也许会使学生摆脱困境,走在去往成功的路上。对此,丁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其能量是何等的巨大,教师的积极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何等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必须去保护学生的个性;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它们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源泉。”
从教12年来,丁老师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他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注重体验的治学思想、宽容细腻的育人情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同时也收获了实至名归的殊荣。他先后获得了北京市高级教师、北京市课程教学教材改革先进个人、海淀区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海淀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同时,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北京市教育学会心理学研究会成员等职务。谈及教学多年的感受,丁老师感叹道,“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也有遗憾。虽然我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正像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人们常说,学理工科出身的人思维方式都很理性,在情感交流上却略显生涩。然而,在丁老师身上,不仅拥有着一个男人的沉着与智慧,同时更让我们感受了他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呵护和发自内心的关怀。在丁老师看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他用最真诚的心给予孩子们关爱,他用最亲切的话语给予孩子们鼓励,他用最率真的笑容给予孩子们自信。我们见证了一位数学老师在用他闪光的智慧教书育人,见证了他在用那颗红烛般无私火热的心照亮孩子们未来的前程。在采访的最后,丁老师动情的对记者说,“希望我所教过的学生在不远的将来都能超越老师!”寥寥数语,真情博爱尽在其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