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琦”葩绽芳华——记人大附中物理特级教师王琦
(2009-06-14 09:23:07)
标签:
文章 |
教育“琦”葩绽芳华
——记人大附中物理特级教师王琦
黑色的休闲上衣,藏青色的棉布长裙,白色针织衫的胸口闪耀着粉色的亮片,当这个气质温婉、走路轻盈的女子出现在面前时,笔者怎么都不敢相信,这就是今天的采访对象——北京市物理学科带头人、人大附中物理特级教师王琦。是的,她的身材高挑纤细,她的笑容恬淡温和,任谁都不会把她和物理老师联系在一起。这应该是一个吟诵琴棋书画的文科教师,而不是讲述“力学”“电磁学”“天体运行”的物理教师。但坐而论道,你就会发现,这个女子称得上外柔内刚,她严谨的思维、娓娓的话语、达观的处世,无一不透出一位师者的智慧,一位学者的严谨。
这是一位全面发展、知识广泛的教师,外语、实验科学、心理学无不精通;
这是一位潜心研究、学习不止的学者,超常儿童研究、虚拟科学实验室的开发,她走在了国际前列;
这是一位坚韧不拔、阳光温婉的女性,她用敏锐的视角去探寻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领域,并取得斐然成绩。
不断进取,奏生命强音
王琦出身教师世家,父母、外祖父母都是教师,尊师重教的家庭氛围使她从小对教师职业充满了向往。1978年,高中未毕业的王琦就参加高考了,成绩优异的她一考即中,跨进了北京师范学院(即今首都师范大学)的大门。但选择物理学科却有点让人费解,对此王琦淡淡地说:“当时我的各科成绩都比较平均,英语成绩尤其优秀,但我们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的环境使我选择了物理,不过我从来没有后悔过,理科专业的思维方式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让人的逻辑更加严谨,此外我的英语也一直没有放下,对我之后专业知识的储备、教学能力的提高起了很大的推动力。”
1982年大学毕业后,王琦进入北京市和平街一中任教物理。“我很庆幸那时遇到了好的导师。”当时,学校对分配去的第一届大学生十分重视,专门派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手把手地带。特级教师王天谡老师就是王琦踏入工作岗位后的启蒙恩师,他言传身教地向王琦传授教学经验,使初踏讲坛的王琦很快找到了教学之道,由此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传道授业解惑生涯。
此后,王琦不断充实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先后成为市区级骨干教师,并获得了中学高级职称。在外人看来,王琦应该没什么不满足的了,家庭幸福,事业小成,领导重视,一切都顺风顺水。
但王琦是个“不安分”的人,这也注定了她的人生比别人更丰富更精彩。
在和平街一中的十多年间,王琦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她有一种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渴盼,她不想再这样刻板地教下去,她觉得人生还要干点更有意义的事。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教育硕士,于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的王琦说服家人,冲破重重阻力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当年王琦已经工作十几年了,一般人多会因为外语放置多年而不敢问津考研这条路,而王琦毫不犹豫地就报名备考。考研成绩揭晓,普通物理满分,外语90分,外语位居全系第一,总分第二名。以37岁“高龄”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不能不让人咋舌,更让人对王琦的专业知识尤其是英语的出色而深深折服。
现在谈起,王琦仍然感叹,当年考研是她至今为止最为困难的一个选择,但那也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后来的良好发展都得益于她当时看似艰难的决定。
1999年,即将研究生毕业的王琦来人大附中试讲,被校领导当场拍板留用。“进了人大附中后的感觉只有一个——“如鱼得水”,人大附中领导的眼光很超前,给教师提供的平台非常大,我可以在教学方面做很多创新和有益的尝试,并且校长鼓励我做这些事情。”双语教学(用英语上物理课)、带超常实验班、带物理竞赛、搞虚拟科学实验研究让王琦在专业领域发挥和释放了自己才华。
如鱼得水的王琦在人大附中不知不觉“畅游”了十年。她从事超常实验班物理教学和竞赛,辅导学生多人次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一等奖;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方面成绩突出;在人大附中虚拟科学实验室运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研究与贡献;在《大学物理》、《中国考试》等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参与人教社新课标下新教材教师用书的编写工作;多次出席国际会议,用流利的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中学教师和中学教育;2006年随教育部赴美国考察美国高中教育;2008年代表中国科学教师赴美国,在“美中数学与科学教育研讨会”上发言并参与研究工作。这十年间,王琦的教学研究硕果累累。
终身学习,做学者型教师
“成为学者型教师是我的追求目标,我喜欢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和讨论问题,喜欢从任何一个学生或者同事那里学到新的东西。”在最初任教的几年间,王琦业余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中学物理教学实验资源的整理、翻译和验证工作,为国家科协青少年部翻译物理科普图书音像资料。这些经历使她接触了很多国外先进的物理教学案例,她在教学思路上豁然开朗,眼界愈加开阔了。
近些年忙碌的工作并没有使王琦在学习上有过疏忽。除了定期参与北京市物理专题组关于物理教学方面的研讨之外,她坚持定期去国家图书馆浏览国内外物理学科以及教育、心理等各方面的最新资讯,她有计划地在寒、暑假和休息日阅读物理专业以及教育书籍,并经常与国内外的大学教授以及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方式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无论多么忙,只要高校里有好的讲座她都去参与,杨振宁在清华开设了一年的大师课,她蹬着自行车来回清华与人大附中,风雨无阻一节不落地全听了。她说:“听这些大师的课,我会悟到很多教学的妙法,他们深入浅出又治学严谨的风格也影响了我。”
“我是一名教师,其实我更喜欢‘学生’的身份,我常常告诫我的学生:重要的不是你现在的学习能力有多强,而是你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当教师的过程就是终身学习的过程,学习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抛开它‘功利’的一面,你会发现沉浸在学习之中其乐无穷!”王琦正是找到了这种乐趣的人,所以她崇尚终身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2005年王琦去英国里丁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英国的三个月间,王琦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领悟出了很多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优异的成绩,通过两次笔试和一次口试答辩后,王琦获得了只有10%的学员才能得到的最高等级的成绩,在来自几十个国家的英语教师中名列第二。至今让王琦记忆犹新也最让她自豪的话就是当时周围人经常说的:北京的人大附中就是厉害!他们把非英语教师作为一种参照物,赞扬人大附中英语教学的高水平。
潜心研究,育精英学生
超常教育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是王琦的两个主要教学研究领域。在人大附中她一直担任超常实验班的物理教学,她始终把实验班作为一个教学实验基地,探索超常儿童在智力、心理、情感等诸方面与常态儿童的差异,以及对这些超常儿童的教育之道。如今,王琦老师所教的超常实验班学生已有百余人在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有些已经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尖端研究领域。此外,超常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物理竞赛,她曾经受北京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邀请,对北京代表队参加全国决赛进行过赛前辅导。几年来王琦老师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她与参加竞赛的学生“摸爬滚打”,常常备课到深夜。她辅导的学生中有多人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一等奖和决赛一等奖。
2002年9月,人大附中虚拟科学实验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刘彭芝校长创意的虚拟科学实验室在全国的大、中学校实验室尚无首例,它的理念是“放飞思想”、“开启学生的心智、扩展学生的感官、探索神奇的科学世界”。王琦是它的第一任使用者和开发者。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下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领域,同时在技术上还肩负着开发全新的全英文教学软件,没有说明书。这一切,都要利用正常教学之外的时间去研究,对于带三个教学班,同时负责物理竞赛的辅导的王琦来说,任务相当艰巨。她几乎没有休息日,每晚加班加点地研究软件。在2003年9月日本东京召开的亚太地区ICT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论坛上,王琦用英语介绍了人大附中的虚拟实验室和在虚拟实验室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得到了ICT方面专家的极高评价。他们认为,人大附中的虚拟实验室代表了ICT的世界最先进水平,他们惊叹于人大附中在信息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惊叹于中国会有如此高水平的学校、高水平的教师和学生,人大附中也因虚拟实验室而扬名海外。
如今的王琦在教育界可谓是享誉国内外,但是“不安分”的她又开始有了新的想法。“我想做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的研究。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能决定孩子的一生,但是现在的许多家长是不会教育孩子的,包括许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教’学生。”王琦是一个成功的老师,但作为一个即将从北大毕业远赴美国留学的孩子的家长来说,她也是成功的,她正在向着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前行。
在人大附中这块教育的热土上,王琦如一朵奇葩,正绽放着美丽的芳华,吐露着沁人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