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是中华文明史上最具广泛教育意义的真实的历史故事,它表述的是我国古代先民积善行德的优良道德品质,时过变迁,在进入现代文明后的今天,行孝道依然是中国社会乃至每个家庭所要奉行的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图为山西金代生产的二十四孝中的[[行佣供母]]砖雕。[山西省博物馆藏]此砖雕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人物的线条与比例把握的非常精准,神态的处理上也反映了砖雕的中心主题思想与內容,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珍品之一。
[[行佣供母]]讲的是东汉时期齐国临淄一位叫江革的人,他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少时的江革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背着母亲逃难,数次遇到贼寇欲杀他,每遇如此,江革都泣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匪见他孝顺,为情所动而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挣钱养母,自己虽赤贫如洗,而老母却所需甚丰。汉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至汉章帝时又被推举为贤良方正,最终拜为五官中郎将。[笔者注:东汉时的五官中郎将相当于副丞相的官职]
[[行佣供母]]仅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例,这个事例反映出一则做人的道理,就是积善行德,孝顺长辈,必将会有好报。在时下的中国社会中,由于教育问题偏离方向,很多本该传承的精神文化遗产,被金钱社会所抛弃,导致一些家庭分崩离析,兄弟姐妹、夫妻,父子、母子之间关系等诸多因素而反目成仇,败坏了社会风气和丢失了传统文化。
所谓文化,说白了就是人化,它由人的内化与外化共同构成。数千年的传统是因人在长期生活积累中不断地丰富生活内涵,才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抛弃传统就如人被抽去了脊梁骨,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这和空有一张臭皮襄又有何区别?文化又是一种精神,从古至今,人文精神是支撑起华夏民族走过了无数艰难的坎坷道路才有了今天。二十四孝故事虽然在时间上与我们相距遥远,但它所折射出的传统文化精神,不仅在古代、现代或是将来,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