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金釉,黑瓷中的一个品种,因其色如乌金而得名。乌金釉始烧于明代成化年间,由于当时受技术条件的等因素的限制,尚不能焙烧出真正意义上的乌金釉瓷。清代康雍时期,御窑厂在督陶官的带领下,对乌金釉重新作了配方等方面的改进后,成功地烧造出色如乌金的纯正乌金釉瓷。
图为康熙御窑厂生产的乌金釉胆瓶。[笔者汪:落成化款是康熙御窑厂及官古户瓷的一种寄托款识表达方式,又称官仿官]此瓶造型优雅、隽秀,通体施乌金色釉。瓶体胎质洁白细腻,乌金釉色泽纯正,净亮如镜,是康熙朝瓷中的名贵瓷种之一。
乌金釉是景德镇工匠用含铁量达百分之13.4的乌金土配制出的光润透亮、色黑如漆的纯正黑釉,其釉中除与一般黑釉中使用铁元素外,乌金釉中还富含有锰、钴等微量元素。应当指出的是,康雍时期的乌金釉是在黑定及建窑黑釉瓷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但它与黑建中各种天目釉的失透现象迥然不同,较之其他单色釉瓷的清磬淡雅,乌金釉瓷则更显得深沉似水、凝重华贵而颇具气势。
清早期的乌金釉瓷通常是作为陈设瓷使用的,少数乌金釉瓷用于重大祭祀礼仪场合使用,这和传统的道教习俗有关连。道教的色彩祟尚青黑,而青黑二色在道教教义中代表水的含义,因此乌金釉作为名贵瓷种亦有它特殊的文化意义。
清代早期乌金釉瓷除可独立成章外,还被用来作地釉描金及加彩装饰,尤其是黑地开光五彩、粉彩和乌金加赤金的金彩纹饰,更突出了乌金彩装饰上的富丽堂皇及华贵的色彩。
今日之乌金釉瓷之所以不受民众重视,是与当今的审美观念及情趣导致的,细细想来,我们今天的审美观与古代先民的审美观有着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对美学观念上的认识与理解不足,特别是在美学教育上缺乏认识,才会有今日之扭曲的审美倾向。我写此小文,意在提醒各位看官,勿忘中国传统文化,屏弃浮躁心态,认识地通过古陶瓷中显现的中国文化内涵来丰富自已的知识面,进而达到提髙个人文化修养的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