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泉窑刻花技术的使用形成于南朝,由于当时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在陶瓷的装饰上明显带有较典型的宗教色彩,其刻花技术也不尽人意。至北宋时,龙泉青瓷在釉的配方上重新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使原先较单薄的透明釉改为乳蚀釉,从而使它的产品以釉色美的特点在南方青瓷中独树一帜。
图为北宋龙泉窑生产的刻花云鹤纹大碗。此碗造型古朴、厚重,碗内外通体施粉青色乳蚀釉。碗外壁口沿处刻划出卷草纹,内壁则以云鹤纹构成主题装饰。此碗的刻花线条自然流畅,刀法技艺娴熟,受临近越窑刻花技术的影响,在构图上注重虚实结合,刻花的阴阳向背也尤为明显,图案虽简练,但寓意较深刻,它也是北宋龙泉青瓷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
北宋龙泉窑刻花瓷的纹祥选择题材比较广泛,所含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的主流题材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花草鱼虫,游龙走兽、山水人物等应有尽有。在这些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中,道教文化题材的作品亦不在少数,图例的云鹤纹便是较典型的一个实例。
北宋之前的龙泉窑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产品也多以仿学越、瓯窑瓷为主。北宋龙泉的突然崛起极可能与它为宫廷烧贡瓷有关。江南钱氏王朝一直奉行与中原修好的策略,盛产的瓷器自然也就成了岁贡之物。在考古发掘中提取到一件淡青釉罐,其外壁釉下书写有:“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天福是后晋髙祖石敬瑭的年号,吴越国是宗后晋的,据此推断,所烧的官物除部分吴越国自用外,同时也向石敬瑭进贡。这一有着明确纪年记事的器物,对全面认识龙泉窑及确定窑场的性质提供了确凿有力的原始物证。
北宋越窑因多种原因的衰落,导致南方制瓷中心向龙泉窑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大批优秀工匠纷纷落户龙泉,同时其先进的技术也一并进入,这对龙泉青瓷的发展和技术、质量上的提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龙泉窑以担负“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自身发展的契机,因而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步取代越窑,一跃成为了红极一时的江南著名瓷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