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二为南宋官窑葵口碗)
(图三为为南宋龙泉窑酒精瓶)

(图四为南宋龙泉县溪口窑黑胎青瓷把杯)
两宋时期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全国各地瓷场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地的涌现出来,形成了艺术纷呈、百花齐放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北宋末年北方的战乱导致宋室及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中兴渡江”后南宋皇室在临安府(今杭州)重新设置了专烧皇家用瓷的窑场,史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一词最早见于南宋人撰写的《负喧杂录》和《坦斋笔衡》这二部同时代的文献中,至于明代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论》一书中对南宋官窑的描述,只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袭故京遗制”移至临安设窑烧皇家瓷发生在绍兴十三年,它是由皇家直接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建立的具有垄断地位的窑场,南宋官窑与北宋官窑一起连续烧造了近百余年,它们前后映辉,被举世认为是宋代陶瓷艺术性最髙的时代。细致纯熟的工艺、简练流畅的造型与精光內蕴的釉色融为一体,代表着两宋时期最髙的烧瓷水平,亦是反映出两宋时期发达的科技、文化、艺术的真实写照。
南宋龙泉是继南宋官窑之后在南方最具影响力的专烧青瓷的窑场,它以丰富多变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艺术美著称于世,也是与南宋官窑齐头并进的最大的青瓷民窑体系。龙泉窑产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大窑(地名)为主的青瓷;一类是以龙泉溪口(地名)为主的黑胎青瓷。二者之间既有深厚的渊源关糸,又在釉表及胎质上存有差别。(例图三、四)
南宋官窑产品以自然的釉下冰裂纹作装饰,开片形成不具规律的“鱼鳞片”纹,导致这种奇特开片纹理的主要原因是它多次上釉焙烧后产生的。龙泉窑,尤以大窑产品为例,产品大多不开片纹,即使像图三龙泉酒精瓶上的片纹,也是在其出土后因氧化而产生的片纹,这点与图四的溪口窑黑胎龙泉大致相同。片纹作为一种釉下装饰是古代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的发明与创造,在大力倡导素色文化审美意识的宋代,这种独特的装饰风格成为了一种时尚追求,这也是龙泉溪口窑产品在步南宋官窑后,率先利用片纹作装饰的瓷窑之一。有意思的是:南宋官窑产品分厚胎厚釉与薄胎厚釉二种,产品施釉少则三层,多者则达七层;而溪口黑胎龙泉通常只施一道釉,最多也只有三道釉,除胎质与南宋官窑非常类似外,其釉层变化远不及南宋官窑的釉层变化美,由于两者产品较接近,因此有人认为:溪口黑胎龙泉就是文献中所描述的“哥窑”,然而由于缺乏有力证据,这种观点似乎有些过于牵强。
关于黑胎龙泉与南宋官窑的关系,我曾撰文“南宋官窑与黑胎龙泉比较研究”一文并被收录于《南宋修内司官窑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小文就南宋官窑与黑胎龙泉的关系、数值变化、成型工艺等相关问题阐明了自已的观点。对于龙泉,尤其是黑胎龙泉与南宋官窑、哥窑的争论,近年来议纷不断,各方说词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各自都无法以最充足的理由与发掘证据来佐证观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极个别专业考古人员为了表现自已,出于功利之心的驱使,违反考古工作原则而夸大事实真相。同时民间一些功利心切的“藏家”也纷纷粉墨登场,用不值一驳的谬论企图指鹿为马。这种既无科学根据,又无实物印证的做法,是值得引起髙度警惕的!
考古学讲究的是学术上的严谨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去做研究课题,是每个考古人员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而为了功利不惜冒天下之大不讳,不仅会使自已名落千丈,也会误导后代子孙而成为千古罪人!当前,考古工作因多种条件的限制对相关的课题研究造成了阻碍,但我们应当在有限的条件下,排除外来干扰,科学地、审慎地对待一些尚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客观、公正地去分析判断问题,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在将来解开千古谜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