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建窑油滴盏)


(北宋磁州窑油滴盏)
在古代陶瓷中,黑釉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黑釉属于结晶釉,它始烧于东汉晚期,至宋代时因斗茶之风的盛行而广泛流行。在两宋时期,全国瓷窑几乎都生产过各式黑釉瓷,釉表装饰也极为丰富。其中尤以福建建阳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水吉窑)最具特色,除建窑外,山西怀仁窑、陕西耀州窑、河北磁州窑、河南当阳峪、鹤壁窑等也各具艺术风采,因此学术界将黑釉,尤其是油滴釉瓷划分为华北油滴和建窑油滴二大系统。
黑釉油滴釉的形成是使用石灰石配釉,其中铁为着色剂。在生坯挂釉入窑焙烧至一定的温度后,致釉料中的铁聚成结晶体,至降温出窑便使结晶粒子保留在釉层中形成油滴状,因而产生了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黑釉中的油滴、兔毫、鹧鸪、铁锈花等釉色变化,归结起来就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窑变现象,各种不同的色泽也都是因釉中所含物质经髙温焙烧后产生的化学与物理变化所致,为此,我曾于1996年撰写的论文《试论建窑黑釉瓷的艺术特色》发表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建阳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中,其中就建窑黑釉的窑变等相关问题阐述了自已的看法与认识。
在油滴釉瓷中,华北与建窑油滴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华北油滴通常较密集,斑点中常见细纹或花状;建阳油滴较华北油滴的分布而言相对疏朗,银色结晶明显而斑纹少。因此,从形态上看建窑油商更接近了水中油花的现象,特别是用于斗茶时,它产生的直观效果也更具特色。
宋代斗茶之风的盛行是催生黑色窑变釉瓷的一种催化剂,由于黑釉利于斗茶的特殊效果,使得黑釉瓷在两宋时期盛极一时。从唐代的《茶经》到宋代的《大观茶论》中所记载的煮茶、抹茶到斗茶,都对黑釉茶盏的特殊作用作了详尽的记载和描述。同时,宋代尚道的文化意识也对倡导黑釉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不难看出黑釉瓷与道家文化的传统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