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彩女俑)
艺术之源,雕塑为本。古代先民在繁忙的劳作之余意外地发现陶土的可塑性,怀着一种好奇和突发的创作灵感并由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国陶瓷雕塑艺术形成于距今约七千余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此后在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诸文化、薛家岗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等先秦文化遗存中均有发现。中国瓷塑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由早期单纯的陶塑逐步向塑绘方向转变,并由此产生出诸如汉彩绘瓷塑、南北朝佛像彩绘雕塑、唐三彩瓷塑等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瓷塑艺术作品。这些有着不同时代文化背景和风格的作品,对于中国雕塑的普及运用和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发挥了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代陶舞人)
早期陶塑作品形态粗简,行为夸张,随意捏塑的成份居多,深色的阴影使陶塑形象颇具神韵。自进入青铜时代后中国瓷塑发生了重大变化,瓷塑形象也由早期的抽象化向写实性过渡,以至于在秦汉时期的瓷塑更注重模仿真人形象,其中最典型的当属闻名中外的秦兵马俑和徐州狮子山西汉墓出土的汉代陶俑。
(北宋耀州窑瓷塑坐狮)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进入并逐渐本土化,瓷塑、泥塑及石雕等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大量的以佛教文化为题材的作品随之涌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中国三大石窟中佛教人物雕像。这些具备北魏盛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雕刻水平和艺术表现力都令今人叹为观止。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后,从典章制度到审美风尚均受到南朝汉文化的影响,石窟的佛造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逐步摆脱了西域文化模式的影响,形成了秀骨清像的新的时代特征。
隋唐时期是中国雕塑走向辉煌的极盛期。唐代文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石刻艺术和三彩瓷塑两个方面。它们之间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是重在表现人物的形象,尤其是在表现贵族妇女形象方面下足了功夫,以佛造像为例,唐代佛造像大都女性化了,这种显著的变化,反映出唐代审美风尚不仅对唐三彩的人物塑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唐代佛造像的刻划与创作的审美观念相一致。它们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的髙贵气质与性格,在佛造像上也超出了宗教的氛围。唐代的雕塑艺术自“安史之乱”后,于会昌五年兴起的大规模“灭佛”运动而遭到严重破坏,至此,终唐之势再也不复存在了。
宋代瓷塑主要表现为世俗与现实题材的不断丰富与完善,而写实性始终贯穿于整个宋代瓷塑作品中。在宋代南北方各瓷窑产品中,瓷塑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作品做工精细,工艺精湛,造型生动逼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丰富的创作题材对于宋代瓷塑艺术形象构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它的实际影响对于元明清的瓷塑艺术的发展与走向,奠定了丰厚的物质与文化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