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的正式名称。它是专为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绘瓷器,除宫廷御用外,亦有极少量是用于犒赏一些有功的大臣。珐琅彩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极盛于雍、乾,道光后因珐琅彩的原材料匮乏而终止了烧制。
图为雍正时生产的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碗。此碗胎质极薄且致密细腻,碗外壁的黄色地子上,用珐琅彩精心描绘出折枝莲纹,碗腹中央对衬的开光内,以蓝色为地绘就牡丹纹。整个图案立意明确,构图紧凑,纹样布局疏朗。绘画系采用工笔画技法,生动地描绘出花开的动人场景,艳丽的色彩,营造出轻松、祥和的场景气氛。
雍正珐琅彩与康熙珐琅彩最大的不同在于:康熙珐琅彩瓷绘画的内容选材简单,色彩运用相对单调,这与早期创烧阶段的实验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雍正时,对瓷器的烧制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御用瓷的制作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这期间,无论是青花或是粉彩瓷的制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珐琅彩作为特制产品也更加精益求精。在瓷胎的烧制中,先由景德镇御窑厂烧好素胎瓷坯,送入宫中后由皇帝亲自选用装饰图案后,交由御用如意馆画师作画,并经成亲王在其亲王府、故宫和园明园三地分别设窑并督烧完成。由于雍正珐琅彩图案是皇帝亲自钦定,所以在选用装饰题材上较康熙朝更为丰富,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
珐琅彩是舶来品,用于中国陶瓷则有“洋为中用”或“中西合璧”的成分。在色彩上,过去的黄色基本是氧化铁为着色剂,因低温烧制后易于脱落。雍正的黄色彩料中富含氧化锑,这在以往黄色彩瓷中是没有过的。这种经微量元素分析的结果证实,含有锑成分的彩料显然是依赖从欧州的法国进口的。宫中文献原名的《瓷胎画珐琅》,于乾隆八年改名为《瓷胎洋彩》,因此,所谓洋彩即是旧时的珐琅彩的原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