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收藏大军中,人们出于喜欢、投资保值、投机等各种心态的情况很多,在这支庞大的阵营里约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缺乏历史和文物知识,尤其是其中不少人买来伪专家的书籍“反复阅读”,并按书中的图录疯狂地寻宝。一部分人更是异想天开,企盼能够一夜暴富。造假者正是为了迎合这种扭曲变态的心理及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特意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批批假古董,以致于造成了如今的古玩市场中真假货鱼龙混杂的混乱局面。
为了让藏界人士直观地了解真假之间的细微差别,本博主特意选出一真一假二件器物来为大家讲解其中的隐密之处,并且希望能够起到一种警示的作用。
http://www.dybolan.cn/attachment/Mon_1103/27_232_d96f0dec23bf329.jpg
图一为乾隆时期民窑生产的青花山水纹瓷砚的背面,其中的山水纹绘画技法师从“四王”,画面描绘精细,笔法自然流畅,采用写意画中的高远法画技将整个图案发挥到了极致。此画远近层次分明,透视力极强,山水、小舟刻划细致,在视觉上增加了更大的空间效果,整体构思严谨,布局抒展大气。
http://www.dybolan.cn/attachment/Mon_1104/27_450_b32c3635d858e53.jpg
图二为新仿乾隆青花山水画盘的纹饰,这件山水纹正是摹仿图一的山水纹样式。从画面看其构图结构松散,笔法僵硬呆滞,缺乏绘画所需的连贯性。其次盘大于瓷砚,[瓷砚口径仅十公分]按说范围越大越宜作画,此盘恰恰是为了表现所谓的乾隆朝风格而在布局上出现了很多漏洞,使画面产生拥挤、层次失控、杂乱无章的结果。更可笑的是高高的山头上居然端坐着一位比山还高大的人物,“画蛇添足”的败笔之作造成了画面的比例失调,使这件瓷盘上的山水纹显得那么的别扭与不协调。这种低劣的绘画方式,只要稍有点心计的人便可一眼看穿是仿作。
瓷画艺术至所以能称之为艺术,在于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突出表现和反映了时代风貌,是充满艺术生命力的艺术作品。督陶官唐英在其所著的《陶冶图说》中指出:“故画者止学画不学染;染者止学染不学画,所以一其手而不分其心。”这段话将制陶工艺中的画、染的明确分工闸述得非常清楚。即画者只负责绘画的线条构图,而染者只负责根据画意对场景、人物、花卉等作着色渲染,二者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正是这种制瓷工艺中的严格分工,使瓷画的绘制极为讲究,通过画、染二道密切配合的工艺流程,才使得陶瓷装饰题材产生出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结束本文前,笔者再次告诫有意介入的朋友:书不能不看,但应重在实践。多看、多听、少买,还要在眼力好、品行好的专家指导下谨慎而理性地投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