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建心灵家园-《生活面对面》5·12特别节目(二)

(2009-05-19 17:44:58)
标签:

情感

分类: 特别节目

    高燕:其实雷老师在去年5·12地震之后,第6天就去到了灾区,当时是绵阳、北川是这些个地方,是吧?是进行这个心理援建去了。

    雷明:主要是针对孩子。

    高燕:针对孩子的。

    雷明:我在那边办了一个儿童中心,孩子从,其实从3岁一直到16岁都有,大概不到100人吧不到100人,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有那种亲情丧失,每一个孩子都有我们心理学讲的那种PTSD,叫创伤性压力后应激失调,然后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一方面能够让他们回避成人世界的那种比较消极的,当时那些受灾群众彼此见面的时候,因为那个工作场所基本上也都不存在了,相互之间一见面那种交谈的内容,你家怎么样?我家怎么样怎么样,你家呢?我家怎么样怎么样,这时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旁边有可能会听着,长时间的接受这种消极信息,另外他每一个人他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干预,从那个日子里边的那种记忆当中恢复过来。所以干脆把他们集中在一起,一方面做心理辅导比较直接,比较直接集中方便,另外一方面就是可以让他们和成人世界有一个隔离,一起做游戏,给他们一些。其实最简单的心理辅导就是首先让他们笑起来。

    高燕:就是孩子的那种心理恢复和大人相比的话是容易还是更难?

    雷明:要容易很多,因为孩子对这个世界,因为他每一个人朝气最蓬勃的时候,每个人是有自愈能力的,只要你把他的自愈能力调动起来,他就会自己帮助自己,然后从里面走出来,而这种自愈能力孩子和大人之间是不同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朝气最澎湃。

    雷明:朝气最澎湃这是一个,另外一点呢,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客观的丧失可能不像大人那么丰富,比如说一个成年人,一个成年的受灾群众失去了工作,有可能失去亲人,有可能失去了财产,真的是房子、车什么,他们失去的东西相对要丰富一些,而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失去的是安全感,所以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比较直接也比较有效,容易产生效果。这个时候当这些孩子他们重新获得了欢乐,笑容重新在他们脸上开始绽放的时候,当时那种涟漪效应都出来了。什么叫涟漪效应?比如说有些家长,他没有工作,也没有什么别的积极的东西可去想,他们干脆就远远地站在儿童中心的门外,去看着他的孩子在那游戏,这时候他会发现他的孩子在笑,他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游戏过程当中脸色浮现起笑容,有可能摔一个大马趴,爬起来掸掸土嘻嘻哈哈又去玩。这个时候会在他的妈妈或者他的爸爸,原本很阴郁的一张脸上,笑容的感染力,他的父亲和母亲在笑,通过创造孩子的欢乐,让这种欢乐感染他们的父亲和母亲把这种欢乐带入到成人社会当中。

    高燕:您在灾区待了多长时间?

    雷明6月中回来的,6月中回来的,518号到的。

    高燕:一个月。

    雷明:不到一个月。

    高燕:在灾区当时您作为心理专家,是不是也,其实自己的心理当时也很受触动的?

    雷明:对,我们管这个叫替代创伤嘛。就是当我们看到别人经历苦难,然后他们在苦难当中去抗争,然后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情绪会对有感染,我们首先要讲究一个要共情,要去试着切身感受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当然未必能真的是感受的那么细腻那么入微,但是我们需要一定要完成这一个步骤,这一个步骤实际上对我们自己来说是一个相对的,不是很舒服的过程。

    高燕:所以当时雷老师回来以后,很多人都说。

    雷明:不,我回来的时候我回来的时候基本上不是一个正常人。

    高燕:雷老师当时心理已经出现问题了,那您能不能回忆一件就是当时在灾区最触动您的事情。

    雷明:当时就是,其实那些受灾群众。

    高燕:都很触动。

    雷明:对,当时有一个很冒险的一件事情,有一个老年人,就是头发已经苍白了,他在地震当中失去了房子,失去了车,失去了亲人,失去了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财产,那时候他这时候人会产生一种愤懑感,为什么这件事情会落在我身上?我这辈子没做过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为什么呢?但是这愤懑他又无从清算,他跟谁清算?周围除了来帮助我们的人就是跟我一样经受了这种苦难的人,我跟谁去清算?他就把这种愤懑压在这儿?又很悲伤,失去亲人又很悲伤,然后这一生积攒下来的各种各样的财产丧失殆尽了之后又很挫折,这个老年人他当时就在我们儿童中心的门口不远的地方,坐在草地上,坐在草地上一声不吭,别人走过去就认为这个老人就是情绪不太好。但是我当时看那个老人有那种木僵状态了,他那个手臂就是这样很僵硬的,很僵硬的,这个时候,如果想有人过去让他的手臂动一动,他的手臂是不会动的,然后表情就那样子,自己跟自己较着劲,自己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在较着劲。但是不知道这个老年人是不是有什么血栓,会不会有高血压,都不知道,都不知道。

    高燕:反正整个人都是僵的。

    雷明:对,但如果是这种情绪持续下去的话,对这个老人什么好处都没有,他需要把这种情绪全都给宣泄出来,这时候怎么办?当时挺冒险,我现场没有医疗设备去检查,他适不适合这样的方式,但是我就想这时候必须这么做,我就过去,我就过去变成一个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咱们北京街头胡同里非常非常没有教养,非常非常恶劣的那么一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的形象。然后用那种咱们北京的老百姓的大白话当中最不好听的,甚至很伤人的话去说这个老人,你为什么挡在我们儿童中心门口?然后抬脚去踢他,抬脚去踢他,踹了他一脚然后他不理我,又踹他一脚,然后问你为什么挡在我们儿童中心门口?你没看到这是儿童中心吗?我们这边,我们这边是那个照顾孩子的你这样的老棺材快靠边站,别在这儿挡我们的路,你在我们这装什么死?然后就是很……

    高燕:很没礼貌?其实这样做是有目的的,是刻意的。

    雷明:对,我想让他把愤怒转向我,然后在一段时间的这样的很恶劣的操作之后,这个老人家开始用那种,带有那种仇恨的目光。

    高燕:开始看你了?

    雷明:就开始看来自首都的一个非常没有教养的年轻人。然后他就准备要有所动作了,这个时候我就已经做好准备扭头就跑了,然后这个老人在我反复的辱骂之下,甚至有一些肢体上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老人突然之间从草地上他就蹦起来了,然后用那种山区的很农村的四川乡音他就开始骂我,然后他就开始从旁边抓起那个土块什么的就要砸我。然后我已经做好准备我扭头就跑,然后一边在前面跑,一边时不时我要停下来,停下来回头继续用那种很恶毒的语言继续挑衅,有本事你追我啊,老胳膊老腿你追得上才怪。然后这个老人愈发地生气,他就开始在这个受灾群众的安置点里面就开始追我,一边追然后就开始哭然后就开始骂,然后就开始拿东西打我。然后当时的志愿者们全都惊讶了,说雷老师怎么了?然后等他追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挑逗着他,然后他终于颓下去了,颓下去了整个人瘫软了,瘫软在草地上,这时候发现这个胳膊放松了,然后整个人颓下去了,然后一边颓下去一边拍着地,一边流着泪,一边嚎啕大哭一边用那种乡音很浓重的,我是一句没听懂,一边在骂我,一边在诉说。这时候我跑到我志愿者那边,我那些志愿者全都是那个他们成都团市委分配给我的大学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已经惊得目瞪口呆了,我赶快把他们叫过来,我说你们去两个去两个,是女孩子最好,然后现在去跟他交谈,他现在开始倾诉了,他的内心记忆当中很消极很凄惨的东西,开始随着他的情绪宣泄开始出来了,现在你们要去进行这个人际关系的建立,亲密关系的建立,你们要去跟他谈,一边跟他谈,一边记得,用那个手在他身上这么揉,这么揉。

    雷明:这时候其实那老人已经瘫在那儿了,真的放松下来了,他真的放松下来了,就是一个大炮仗,我把它给点燃了,所以宣泄情绪是第一步。但是我接下来一直到我临走的时候,我都没有敢再接近这个老人家去跟他解释当时我为什么跟他这么做。因为那个老人看我的眼神永远是带有那种刻骨的仇恨看我,咱们这个节目现在是应该就是在北京播出,如果咱们这个节目要是让四川的这个老人看到,他一定指着电视说就是他,就是这个家伙。

    高燕:但是我想当他明白过来之后,他可能会感谢你,因为这是不是一种心理救助的方法?但是极端的方法。

    雷明:首先你要让他把那些东西全都给宣泄出来,人在需要悲泣的时候,他的眼泪其实是最可爱的,人在愤怒的时候,他的咆哮其实是最动听的,有些人在愤怒当中,他忍着他憋着。

    高燕:那是最可怕的。

    雷明:有些人在悲伤的时候,他想把眼泪咽下去。

    高燕:那也是最可怕的。

    雷明:他对着镜头的时候他显得很坚强。

    高燕:这其实是在伤他自己。

    雷明:自我压抑,这是一种自我压抑,这个时候要是在现场的人应该怎么处理?你可以逗他,你逗他。

    高燕:你要伤别人,而不伤自己。

    雷明:让他来伤害你,或者你去跟他渲染,跟他共情,或者你去陪着他哭,先逗他哭,然后再陪着他哭。

    高燕:哭出来了。

    雷明:只要是这个极端的情绪一出来,人在极端愤怒下,在极端悲伤下,人是听不进去道理,就是你要看见马路上有一个怒发冲冠的人,你过去跟他讲道理,气大伤肝,扭头就走,没有用。只有让他发泄出来了,一个没有情绪,或者情绪很平和的大脑,他才能够听得进理性的理解,所以宣泄情绪是第一步。

高燕:我明白了,就是当每一个人遇到挫折、灾难、痛苦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是最需要这种交流、沟通、倾诉和倾听的,需要正确的心理抚慰。那接下来我们还要回到兴萍的话题上,那其实兴萍也是在这个地震之后,她妈妈说过一句话说地震之前这是一个乖孩子,地震之后变成了一个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们来看一下。

 

VCR二:记者发现杨兴萍的两个奇怪行为:

    1、捐赠会现场,杨兴萍拒绝别人的捐赠.

    记者采访时,她说自己都收到的捐款都转而捐给了别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捐赠.

2、杨兴萍的妈妈说,她喜欢去摇摇欲坠的山坡上大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