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沒文化 沒傳承 隨風氣浮燥,是很可悲的。最怕是沒有文化、沒有傳承、沒有歷史,硬生生的「打造」品牌,生安白做個品牌故事,就以為自己山雞變鳳凰。
我想跟大家講一個硬生生「打造」品牌的故事。
我讀的中學,是五旬節會辦學的,香港跟大陸不同,香港辦學既有官辦學校,也有民辦學校,民辦學校中有部分獲得政府資助,而香港的宗教團體、慈善團體中有不少的辦學團體。比如聖公會、浸信會、信義會、道教聯合會、東華三院、保良局……,然後再有善長捐錢,就以善長的名字命名。比如呂明才,是個興辦學校的大善人,所以在香港有很多所浸信會呂明才命名的學校。我讀的中學,是五旬節會辦學,由林漢光善長捐建的,五旬節林漢光中學是我曾經就讀的資助學位學校。
同一辦學團體的學校,都會沿用一樣的校服,比如東華三院的一看就知道是東華三院,五旬節會也是一樣,校服一樣,校徽有點不同。
孩子讀小學的一年,我帶兒子回去我讀的中學參觀,我才發現校服都變裝了,以前教我的老師說,是家教會投票換校服的。
然後,老師說:「我們現在不是叫林漢光,我們叫光中,學生會叫自己鴿子院,我們現在是名校了!」
在我讀書的年代,什麼叫名校、什麼叫品牌,不是你弄一套新校服出來就成了名校。名校的資產是學生,學生是什麼料子,有沒有在街上規規矩矩,有沒有做好學生、好市民的行為,更現實就是考公開試、各方面的成績。我們同區的名校,一所叫呂明才、一所叫曾肇添、還有是官立中學,像那樣的學校,考上大學的比例接近100%,考上港大、中大香港兩所最好學府的比例超過85%,才算是名校。
林漢光從來出不了讀書人,因為生源與師資所侷限,即使有小部分各方面有潛質的學生,學校沒有拔尖體制,招來的老師也是一般老師,與辦學團體理念相近的基督教徒優先取錄。要知道五旬節會本身就是靈恩派,聖經也不怎麼讀,教義也不是嚴謹地跟從,連受薪全職的傳道人自己都不熟讀聖經的,那麼你想想辦學質量如何。多年以來,林漢光風氣就喜歡講做過什麼活動
- 注意啊,是活動,不是比賽。
所以林漢光出來的學生共同點是比較包容、平庸、溫和。不會有高材生與體育健兒,也不會出滋事份子。
人貴自知,懂得自己是什麼,安安分分做人做事還是挺好的,一點一滴認真做事還是能積累下來。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可能師生家長都是特別平庸的人,生活也沒有寄託,人生閱歷也比較空洞,人生沒有特別奮鬥目標,天天看見別人百花齊放,也想求個自我感覺良好。難得一班智力相約、能力相約、理解力相約、見識相約的人,搞搞新意思,自己給自己起個新別號,換過新校服後,就會然後突然升格變名校。
所以那一次後,我沒有再回去。如果連自己的根也否定,那麼能發展的路能走多遠?所謂的品牌效應有多大影響力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