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心靈]名字 - 窺見你接納自我的程度

标签:
比凡希情感心理育儿個人成長 |
分类: 心理,生活,身邊事 |
在Facebook上,見到兩位認識但不熟悉的人,一年之內改了三次中文名字。
中國人有句俗語:‘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名字是父母給我們的兩個禮物:第一個是我們的生命;第二個是給我們的名字。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會隨便改自己的名字。
現實中,有些人很難和自己的名字相處。
----------------------------------------
我人生中第一個經歷,是我姑姑(對不起啦三姑姐!)。
我姑姑年輕時非常漂亮,我看見我爸爸、叔叔和姑姑年輕的相片,簡直覺得他們就是明星,我姑姑真的比電影明星還要有時代感和魅力。我爺爺雖然只讀完小學的人,可是他們那個年代讀完小學的國文基礎比我們讀完高中還要好!所以他給我們家人起的名字都很好聽、很有意思。
我爸爸的名字叫錦培;
我二叔的名字叫錦輝。
孫子女之中只有給我和弟弟起名字,因為孫兒太多起了兩個就沒有心機再起名字。
我的中文名字叫婉詩,他希望我溫柔婉順、知書識墨;
我弟弟的名字叫浩泰;他希望弟弟的胸襟、氣量和志氣都非常遠大。
爺爺就只有一個閨女,所以姑姑的名字一定很好聽和有意義,叫“蕙芬”。在那個誰都叫阿娟阿英的年代, “蕙芬”這個名字只有明星才配得上。
可惜陰差陽錯,姑姑出生的時候剛剛爺爺不在,剩下一群不識字的親戚, “蕙芬”這個名字比阿娟阿英難記了!也不知道為甚麼醫生一定要孩子出生的時候就給名字,奶奶生完孩子又有氣沒力的。於是性格堅毅、不識字的曾祖母拿主意:“孩子家中排第三,叫三妹啦!” 當爺爺知道後,也不敢惹曾祖母不高興,沒有幫姑姑改回名字
就這樣一個名字,帶給一個少女的痛苦和難堪,不是我們可以理解的!
姑姑始終沒有當上明星,事實上,我小時候也想過如果我叫陳大妹,我也不知怎樣面對同學和朋友!
----------------------------------------
《名字 - 孩子對自己性別認知和接受》
名字不單反應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祝福,也影響孩子接受自己的程度,孩子對自己名字的接受和認同,就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名字,是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第一個對自己的認知。在寶寶出生至八個月大,開始有“你”、“我”的概念。當叫他的名字,他知道“XXX”是自己,從這個時候他獨立人格就開始建立,成為一個獨立個體。
對於小孩子,名字也是他們對自己性別認識和接納的代表。一般人改名字跟住孩子的性別有一定取向 - 比如取男孩子的名字用比較有男子氣概的字,“偉”、“忠”、“誠”、“智”、“勇”。 。。女孩子的名字比較溫柔,如“嫻” 、“淑”、“芳”、“冰”、“潔”。我記得我小時候不是很喜歡自己的名字,因為我是沒有女兒家的嬌氣,而我弟弟也沒有男性的氣魄,我和弟弟的名字總是給家人開玩笑:你叫“陳浩獅”,他叫“陳婉泰”。
《名字 - 一個人對自己性格認知和接受》
有個好聽有意義的名字,的確讓人增加一點自信,因為與人接觸自我介紹的時候,可以說些有意思的話給人留下印象,比如引經據典說自己名字的出處,也有些人很有心思為介紹自己名字想好對白,希望能留有印象。
然而不是每個人可以完全接受自己的名字,或許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對自己的名字有懷疑和疑問,青春期-對權威反叛的階段,這時候對自己的從小被灌輸的價值觀、認知和認同的一個顛覆。在香港,中學生會把自己的英文名改來改去,因為中文名字已經登記在出生證明和身分證上,但父母不一定在這些官方紀錄登記英文名字,所以給自己取英文名是中學生在自己可控制範圍內決定,這個是小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名字 - 一個人的社會角色認知和接受》
一般中學生完成中學到踏入大學的時候,已經學會接納自己,也學會和自己相處。所以有些人中學朋友叫他一個英文名和暱稱、大學以後認識的人是另一個名字和暱稱。因為別人叫他的名字代表不同階段他本人對自己的印象。每個人對不同人有不同的社交距離,包括親密近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不同人對他的稱呼也是辨別對方屬於那個距離的人群。
如果你對自己這方面了解,你就會知道很多自己不察覺的心理:
以下是一些啓發你的問題:
關於你的自我關係
1)你的名字是誰起的?
2)你和起名字的人關係如何?
3)你喜歡你的名字嗎?
4)如果你為自己再起名字,你會叫甚麼名字?
關於你的人際關係
5)家人給你的小名是甚麼?
6)誰會叫你的小名?
7)你接受在公眾地方被叫小名嗎?
8)認識你的人給你有幾個稱呼(包括家人、同學、朋友、工作夥伴、網名等等)
9)你最喜歡是那個稱呼?
10)為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