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與我,是社會的錯嗎?
(2010-07-11 01:52:04)
标签:
心理比凡希個人成長社會問人文健康 |
分类: 心理,生活,身邊事 |
今天寫的心理是問題合理化,引起我寫這題目因為有一位網友在博客留言「社會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削弱生命力和加强我们的缺失感,我感觉到很多阻力」。他表達了 - 沒有生命力,有缺失感和阻力,都是個人感覺,卻歸納錯誤的歸因,把問題合理化了。
從我們小時學造句「因為。。。。。。,所以。。。。。。」開始,我們不經不覺學習了為事情找藉口。「經濟低迷,所以市道不好,導致我失業。」聽起來多麼合乎邏輯!失業的人信了這是真理,也告訴其他人他所相信的這個事實。
有人問那個失業者:「你公司所有人也失業嗎?」回答:「不是」再問:「那麼爲什麼你被裁員呢?」
我們來個民意調查,看看你聽過的答案屬哪一種。
A-不幸論:其他人平日和上級搞好關係,我沒有,所以我不幸地被選中;
B-積怨論:上級平日已看我不順眼,針對我;
C-社會造成:社會的錯;
D-個人問題:個人能力/學歷/性格/工作態度等等其中原因,不符合單位要求。
我中學快畢業的時候先父被做了廿多年的公司裁員,他的歸因是「年齡大,沒有上過大學」他所在部門剩下來的員工也沒有人上大學,而年紀比他大的員工也有留下來的。
我們兄弟姊妹眼見的父親,每晚喝酒到凌晨兩三時才回家,每朝早上六七時就起來。作為一個會計文員,廿多年這樣過日子,你敢相信他不會出錯嗎?公司裁員時如何決定留誰捨誰呢?換轉自己是老闆,就看看兩個員工的工作表現,對公司的貢獻。就算真是被裁員了,做人平日待人處事妥當,人緣好,有責任感,社會經驗豐富,發展機會還是有的。有的人五十歲以後才上事業高峰,有的人未到五十失業,兩個人的前半生五十年,大家認為付出的一樣多嗎?可能我還很年輕就看到先父例子,看到事情的多面,也學會了不聽別人說的所謂「原因」。
人,包括我本人,都傾向把失敗原因以外歸納,個人不可控的外在因素;把成功原因以內歸納,個人可控的內在因素(比如個人能力等)。
每個人看事情都是從對自己有利的主觀方向出發。我們只能夠承認自己的主觀,並接納其他的思考方式,盡量從個人主觀放眼到多個主觀看事物,才有機會跳脫自我局限。好像那位寫社會環境導致他如何不好的朋友,他只是從自身消極主觀的看社會,社會上還有具創意,活潑,開朗。。不同類型的人眼中不同的社會。
單靠理性改變認知來突破自己的情緒是非常困難的事,我們可以使用香薰直接從嗅覺神經的神經元直接進入大腦皮層,改變情緒和情緒記憶。處理傾向於把問題錯誤歸因和合理化自己問題。如果自己願意改變局限或負面思想,首先要承認自己的主觀,我在調製“此時此刻香薰情緒治療”系列中的“承認”配方就是針對這種情況。針對不同人各配方有點不同,基礎包括根部植物精油和芸香科植物精油。一般可以使用岩蘭草+檸檬各2滴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