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理]小孩子的犯事心態
(2010-06-24 08:44:42)
标签:
亲子育儿比凡希心理杂谈 |
分类: 育兒心理 |
在微博上看見以下一篇報導:
【广州破史上最大贩毒案
缴获1033公斤海洛因】1033.36公斤的海洛因,一袋一袋铺开,可以铺满整个标准篮球场。黄埔海关昨天向广东主流媒体公布“10·9”特大毒品走私案。海关共查获走私海洛因1033.36公斤,抓获犯罪嫌疑人20名。该案是新中国禁毒史上查获走私海洛因数量最大的案件。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622/2010062208501523.html
我常常覺得,小孩子所作的小壞事,就如同罪犯作案一樣,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做的壞事方法就一次一次的精進。我的兒子處於第一反叛期,我和他就是鬥智鬥力。
這報導讓我突然想到小孩的心理成長。現在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小孩成長,擔心孩子「出錯」,造成過度保護,用「監察」「管理」的方式教養。比如孩子做功課和溫習由父母督導完成,或交孩子去給補習老師。孩子的學習動力變成了來自外界的催促,而非自己的學習興趣。孩子的日常生活,也是甚麼都由父母,祖父母,或者保姆照顧,孩子們都不用動腦筋。
孩子成長有探索世界的本能,探索本能讓孩子學習面對現實生活。「撍越」大人所定立的規則,這是他探索世界的一部分,建立人格上的自我(ego)和社會角色,就是適應社會的我。「撍越」行為除了從幼兒過度童年的第一反叛期和青春期的第二反叛期明顯出現,整個成長過程也有,越聰明的孩子越喜歡試圖「撍越」。成功在這個過程過渡的孩子,能成功建立健康的價值觀,內化成「超我」(superego) -
來自內在的規範。
現代過度受「監察」「管理」形式「照顧」的孩子,「撍越」行為的重點已經不在於學習適應社會和認識自我,而是「逃離」控制,建立出來的自我就不是健康,俱備社會功能的自我,孩子腦袋想辦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樣的心理就如同看守監犯一樣完全控制。所以我們要反思,用看待監犯的方法是否能讓孩子成才。而事實是:這種過度保護/監管下成長的孩子,到了接近社會功能角色成熟的時候,出現的情緒問題,乃至心理問題的機會是非常大。而現在很多在社會目光認為做出所謂離經叛道事情的90後,正正是成長期的人格成長中,「自我」-適應社會的我,和「超我」-
來自內在的規範,都沒有適當的發展。一天到了父母不能監管的年紀,就出問題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從孩子入手,而是從家長入手。
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犯錯的心態是可以理解。而照顧到以「監察」「管理」的方式教養,這都是對孩子保護,愛的表現。問題是:這是扭曲了的愛的表現。一定程度,父母加上了自己的祈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寄望孩子代自己完成遺憾的部份,或者未能成功做到的一些目標。有趣的是,那個應該是自己努力的目標,現在自己成了督促者,要努力的人,就是自己的兒女。
父母的深層意識中,也有想完善自我的願望,而過分的擔心孩子「出錯」,到底是接受不了自己的有缺,還是孩子的不完美呢?而這樣的教養,是不是真正能達到理想的教養呢?一一都是值得我們反思和深入了解。這一切,都要從我們覺知,面對,接受自己心理開始。
前一篇:修煉人的一本參考指南
后一篇:四類性格處理壓力的精油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