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做“链条上的那一环”
(2021-01-22 22:50:28)
标签:
教育随笔思考随想 |
分类: 教育随笔 |
如果细细品味这位老师的“怨言”,就可以体会出众多教师“被迫做恶人”的无奈。这里的“被迫”是说,“唯分数”并不是他的本意和初衷,他也知道教育不能只追求分数和成绩,只不过是大环境容不得自己自由选择,所以只能是身不由己地随大流。这也映射出当下教师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心态——理解并认可素质教育,但却无法追随并践行素质教育。事实上,“教育不能唯分数”算得上是数学中的公理,即无需证明也无需验证,其中的道理老师们都很明白,甚至比专家们理解的还要深刻,但大多数人却依然选择了“唯分数”的教育方式,选择了紧跑慢跑追随“应试教育”的道路,这其中的心理大概可以借用“平庸之恶”来解释。
1961年,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主管艾希曼进行了审判,当法庭控告艾希曼签署命令杀害数十万犹太人的罪恶时,他却以“我只是链条上的一环”来辩解。当时,汉娜·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的概念。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及。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如:赵高指鹿为马,群臣点头称是;纳粹建集中营,人们竞相应聘。这些都是典型的平庸之恶。
当然,对教育的理解不存在罪与不罪,也不关乎恶与不恶。毋容置疑,无论是追求为分数而教还是追求为素质而教,教师的教育实践都是建立在善意之上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只不过,在面对教育的困惑与压力、现实的利益与当下的收获时,大多数人会以“我只是链条上的一环”的心态来应对——教育的大环境如此,我不得不从。更多的人,明知道自己的教育实践违背教育规律,但因为“别人都在这样做”的“随大流”心态起了作用,也就和别人一样做起了自己本不想做的事情。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个人的一切“不当行为”都有了妥当的解释——这是体制的原因,我只不过是体制的一枚棋子,只不过是被泥石流裹挟着前进的一枚石子。言外之意,我很懂教育,是体制不让我做真正的教育。这应该是当下大多数教师的一种自我解脱方式。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普通人在自以为无力左右大局时,就只能选择麻木、顺从,甚至沦为“帮凶”吗?我们来看马克斯•范梅南对教育的理解,他在《教学机智》一书中说:“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迷恋他人成长”,简短的六个字豁然直抵教育的本质,道出了教师的崇高专业存在方式,以及师生之间圣神而持久的关联。这其中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他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他人的成长,教师精神的最高境界是“迷恋”他人的成长。也就是说,真正的教师,迷恋的肯定不能仅是自己的利益得失,追求的肯定不能只是自己的名誉地位;真正的教师,应该具有成就“他人成长”的胸怀,并有为此而坦然接受个人得失的胸襟。简单地说,在体制之下,你若考虑的不只是自己的名誉和工资,你若能够稍微多“迷恋”一下学生的成长,那么“平庸之恶”就与我们无缘。
“平庸之恶”理论帮我们纠正了“随大流”就可以“唯分数”的错误认知,顺便再来纠正一下对“不唯分数”的误解:不唯分数不是不要分数,也不是对分数抱有敌意。首先,素质教育与学生成绩并不矛盾,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说,能够获得学业上的高分数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素质,只不过这仅是整体素质中的一部分,不能作为我们衡量学生的全部指标,更不能成为教育的唯一追求。其次教师抓成绩是岗位职责的一部分,这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只抓成绩,以及怎样抓成绩。因为分数和成绩的获得可以有多种原因,是拼命挤压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大搞题海战术,还是凭着智慧和艺术让学生“科学”地拥有高分数,这也是区分是否唯分数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甘做“链条上的那一环”,不以“我只是链条上的一环”来搪塞自己的失责和随波逐流,这是破解“唯分数”的心理基础,也可以说是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