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自序:成为更好的老师
标签:
成长教育心灵 |
分类: 教育随笔 |
之所以把这本书的名字定为《成为更好的老师》,意在告诉老师们如何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01
以何为师?
我还在学校工作时,去城里一所初中学校参加教研活动,听了一位骨干教师的数学课,那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二次函数图像教学。当讲到抛物线的对称性时,一直笑容满面的老师突然勃然大怒,冲到一个学生面前厉声呵斥。原来,这位同学在老师讲课时不认真听讲,在座位上把橡皮扔来扔去,还与其它同学窃窃私语。也许是那位老师意识到了有其他老师在听课,在这种展示性的课堂上不应该像平时那样随意发火。于是,老师压住怒火警告那个学生,要求他遵守课堂纪律。于是,便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老师,我不是故意破坏纪律,只是觉得抛物线不一定是对称的,所以便想抛一下橡皮试试,你看!”说完,学生又抛了一次。
“你那是扔,不是抛。”
“我要是垂直上抛,那岂不是一条直线吗?怎么还会有弧线呢?”
“你怎么那么多事,你就记住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就行了!”
“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抛物线怎么会开口向上呢?是人倒过来抛吗?”
“好了,你别尽琢磨这些没有用的问题,书上怎么说,咱就怎么记……”
学生好像还要说什么,老师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果断地说:“别再说了!”学生撇了撇嘴,一脸不服气地瞅向窗外。那一节课剩下的时间,学生就一直那么看着窗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职业最精炼的界定,大致体现了那个时代教师职业的岗位标准。传道,通常指的是传授圣贤之道,而圣贤之道就是那个时候的道德标准,所以这个“传道”相当于现在的德育;授业,自然是指传授文化知识,也就是向学生教授学业,属于现在的智育范畴;解惑,这里的“惑”既包括道之惑,也包括业之惑,算得上是对德育和智育的深度教学,旨在为学生解开学习过程中的困顿迷惑,似乎更应该归结为教育的艺术。照此理解,在千年之前的古代人,就已经知道教育的内容不应该只是传授学业知识,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单纯地生硬灌输。
显然,那位老师并没有弄明白这个千年古训。学生在课堂上抛橡皮是为了验证一下抛物线到底是什么样子,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探究行为,不仅不应该批判和压制,而且需要我们认真去呵护和鼓励。即使他们的问题刁钻而又古怪,我们无法在短暂的课堂上给他们一个科学的解答,至少我们可以拿起那块橡皮,学着学生的样子也去抛一抛、试一试。然后很惊讶地告诉学生:“咦,这还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呢!咱们课下一起来做个研究好不好?”
呈以真心,示以真知,授以真爱。假如我们有一颗真挚、坦诚而坦荡的师者之心,假如我们只为了让学生获得真知识、真常识和真原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只在乎课堂是否好看,是否能够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是否能够保住师道尊严?真心、真知、真爱,也许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底线要求。
02
如何为师?
教人者需先教己,这是教师职业的特点。“传道”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授业”又需要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解惑”则强调“传道授业”的艺术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科学性也越来越明显,走向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把历史向前翻翻,我国的教师职业大致经历了“能者为师”“学者为师”和资格认定三个阶段。最初的时候,谁有能力谁就可以坐而论道,谁有本事谁就可以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讲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后来,为人师就需要有一定的学问,私塾的教书先生大概就是因为读过书才会有人去聘请。再后来出现的师范教育,则把学问以学历的形式物化出来。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从政策方面启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此,学历与学问都不再是做教师的敲门砖,取而代之的是资格认证。一个人需要在获得一定学历和学问之后,再接受教师行业的专业认定才有资格做教师。
那么,教师准入门槛趋向专业,是不是就推动了教师职业的专业?这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资格证制度并没有给教师职业带来多少本质上的改观,从本质上来说依然等同于“能者为师”阶段。只不过,这种能力不再仅是个人自带的天然智慧,而是经过社会化培养与鉴定后的专门能力。但育人的职业,只有学识与技术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育人者自身的投入与融入。所以,我把自2016年以来出版的五本书中的四本定义为“觉者为师”系列,旨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非行政化推动方式——教师的自觉、自愿成长。
在“觉者为师”的意识之下,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一些努力。
做有力量的实践者。教师职业是以实践为主的职业,但这种实践又与工厂车间流水线上的操作截然不同。学生在变、知识在变、问题在变,思维更是无时无刻都在变,面对一个动态的实践对象和环境,教师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引导、推动甚至改变这些变化。而获得这份力量的前提是,教师要有自我改变、主动适应的能力和意识。那种连续多年用同一份备课本上课,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讲述,那种千篇一律的训斥和阻断,在不断弱化教育者能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教育的力量。坚持自我改进、主动适应、积极融入,做一个有能力行走、有智慧行动、有力量成功的实践者,才有可能让教育真正发生。
做有深度的思考者。教师成长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知识的不足,也不是学历的不达标。有的老师把教育活动当成了推磨,只用四肢不用脑子。时间久了就不想再去动脑筋,更不会主动去动脑子,这才是成长的最大障碍。这里的思考,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是反思,比如对失误或不足的主动回顾、细致反观,对问题或困惑的自觉“反刍”、深入探究,等等。当然,它还包括对经验或成功的系统梳理,对实践的深刻自知。而思考的形式,可以是坐下来想一想过去,也可以是静下来问一问自己。而我更倾向那种基于文字的思考——以阅读拓展思考的宽度,以写作提高思考的深度。有文字相伴,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思考者,也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持久。
做有情怀的研究者。皮亚杰曾经有过这样一次发问: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支教师队伍,如此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说来,都是具有胜任能力的,但工作一生却成不了杰出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使教育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就像皮亚杰所问,教育是一件很枯燥、很难有获得感的工作,大多数人在走过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沦为平庸。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现状呢?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很精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是的,科研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让你沉浸于一件事情中不能自拔,忘却烦恼、功利和庸俗,专心致志地为兴趣和理想而努力。无论做什么,走得越持久,可以依靠的就越不会是激情、利益和收获,而是这份由研究而来的情怀。
03
其实,成为教师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不会因为你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你就成了教师;也不会因为你已经站在了教师岗位上,你就成了教师。一个人寻得了一份教师工作,只是教师职业的开始,而要成为更好的教师,需要一辈子的努力和坚持。
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差不多都是我近几年来对教育、对教师的思考。我想通过这本书、这些文字,为那些已经站在了讲台上,那些正行走在“成为教师”的路上,那些还没有被慵懒拉下水的你们和我们,尽一点绵薄之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