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的营养

(2020-04-10 20:22:10)
标签:

成长

读书

杂谈

分类: 教育随笔

我从小喜欢读书,不是因为生来就有多么宏伟的追求,而是因为我天生内向的性格。从小,我留给自己的印象就是孤独:在家里,我喜欢躲在墙角旮旯,兀自翻看那些早已有些破烂不堪的书,那是曾经读过师范又教过两年小学的父亲带给我的最大财富;在学校,我喜欢远离疯打疯闹的伙伴,一个人对着满是标语口号的黑板报念念有词,那纯粹是希望用另一种枯燥来躲过课间十分钟的喧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生性孤僻的人逃避世界的借口,算不上是真正的阅读。

那时的农村孩子,除了课本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可以读,写起作文来自然是干瘪而空洞。因为阅读,我的作文时不时地会冒出一些连老师都没读到过的句子,自然就成了老师经常拿来读的范文。这样的“发表”,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鼓舞着我的自卑逐渐消融,也让我寂寞的阅读生活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于是,读得愈加勤奋,写得也越来越有劲,得到的表扬越来越多。可以说,我就是在这样的阅读中被奖赏大的,从村办小学到村办初中,直至带着一身的泥土味闯进市里的重点高中。

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不得不放弃了即将到来的高考。辍学回家,我却无力以务农为生。父亲只好托人替我谋了一份差事,到一所农村初中做临时代课教师,一份既无法糊口更无法养家的临时性工作。在讲究身份等级的学校里,一个临时工的尴尬可以让人卑微到最低处。阅读,又一次成了我的救命稻草,成了我躲避鄙夷目光和嘲讽的工具。上完课,墙外的那片桑树林成了绝好的去处。带一本书,盘腿坐在满是落叶的沟沟坎坎中间,完成一份沉迷其中的阅读。那种阅读,可以让人忘记烦恼,忘记不满,甚至忘记仇恨。再后来,受了书里的鼓舞,开始了对抗现实的挣扎——放弃临时工身份,复读三个月参加高考,接受了两年师范专科教育,成了正儿八经的公办教师。

在另一所农村初中,成了公办教师的我“混得”却不如临时工。生性内向,又不善与领导交际(更多时候是不屑)的我被贬到校办工厂当工人,日复一日地做着在污水池边洗刷废旧编织袋的活计。再后来,校办工厂垮掉,我又被“充军发配”到最偏远的一个村办初中。这两年的时间,压抑、隐忍、困顿成了生活的主流,而阅读又一次拯救了我——不仅让我对无端的不公和人为的磨难有了抵御的盔甲,更让我对教育经典著作进行了一次最彻底、最深入、最广博的阅读。那段沉闷的时光,让我结识了苏霍姆林斯基,更让我喜欢上了他的文章——清浅而又深刻的教育叙事。

终有一天,当我正式站在了讲台上时,教育叙事写作便成了我专业成长的“亮点”。十几年里,我撰写了700多万字的教育叙事,其中有1千多篇在各级报刊发表。随着写作的深入,颇为薄弱的个人底蕴捉襟见肘。为了写下去,我开始了一场比较系统的阅读:先从教育经典读起,夯实自己的专业阅读之“桩”;然后开始了广泛的人文经典阅读,形成个人的人文阅读之“场”。无论何种阅读,我恪守的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读经典。因为只有经典,才能保证写作需要的精彩养分,才有可能改变你笔下的文字气质,也才能形成与个人写作水平相匹配的规模、境界以及内在的气场与节奏。

回望这一段过去,我的阅读理由简单而直接,大多时候是对生命缺陷的一种本能妥协与掩饰,是对生命不堪的消解与对抗,亦或是为了某种存在下去的必需。在我逼仄的教育生活里,是阅读给了我必要的滋养和帮扶。这让我很是相信:阅读是有附加值的,它能养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