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随笔随想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又到期中考试季,各个中小学校在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方式,或明或暗地进行着规模不等的阶段考试。校考,几校联考,县域级的统考,甚至是更大规模的联合行动,都披着各色外衣闪亮登场。打开博客,看博友们的更新,大多也都有与考试有关,说得准确些,都与分数有关。
这个 时候的老师,最紧张或不安的,就是拿到班级分数单前的那段时日;最高兴或悲伤的,就是看到学生或好或坏成绩的那一刹那;最期待或纠结的,是那随之而来的成绩分析和大会小会的表扬与批评;最无奈或恼怒的,就是那些半分之差没达到及格或优秀的分数;最渴望或惊喜的,是有学生大呼一声“我的分数少加了多少多少分”——那感觉,就像是小时候拾荒,意外地挖到被人漏掉的一块大大的地瓜,那心情,绝非是高兴或幸福所能够表达出来的。
这个时候的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彻底放纵了不到半天以后,就开始进入了战战兢兢的等待之中:一次次关于自己分数的猜测和估计,一遍遍对奇迹的祈祷和假想,一阵阵对不测的担心和恐惧……这个等待,一定是最折磨人的一种魔法,弄得每个人时时处在矛盾和两难之中,既盼望老师早一点把试卷发下来,马上目睹或糟糕或优秀的分数,又希望老师这辈子都不要再提那些试卷,就像是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希望只能是希望,该发生的很快就会发生。
接下来,学校会把每个老师的教学成绩以“几率几线”的形式计算出来,清清楚楚地排名或者张贴。而不管排名在前或在后的老师,更是变本加厉地把学生的成绩分毫不差地列出来。一个个地谈心,或和颜悦色地鼓励,或声色俱厉地斥责,至于是哪种形式,自然是由自己所考的分数来决定的。因为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这次好的,自然希望下次更好;这次差的,自然是要在下一次来个战略反攻。而不管是守城战还是攻坚战,应该被敲打的,绝对是学生,谁都知道,他们才是夺取分数的关键。
于是,分数就变得至关重要,学校里的一切一切也就都得围绕着分数转。于是,在分数的较量中,不可避免地有人失败了,自然也就成了分数标准下的差生。于是,这些差生在一遍遍的训斥和打击下,终于彻底地成了差生,仅仅是是分数,还有品格、行为等等都成了不折不扣的差生。可悲的是,除了分数,原本他们在这些方面都不是差生呀!
我不禁想问,分数到底有多重要?
社会在变革,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当今的社会,再也不是一卷定终身的时代,过去那种高分上大学、大学毕业就分配工作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今天,成功已经有了N种解读的方式,即使仍然以分数来划定的所谓“一本生”、“二本生”在面对职业招聘的时候,“一”也未必就能够胜“二”。同学相聚,你会发现真正称得上成功的同学,大多是原来分数面前的丑小鸭,而倍感羞愧的,往往是那些只会考取分数的曾经的幸运儿。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不一定是在书本和试卷中,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那些勇敢、自信、坚持,以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其实,我并不反对学生追求分数,并且我也在极力帮助学生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分数。我只是想说,分数也许很重要,但它只是很多“重要”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成长的全部。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有很多东西比知识的掌握更有价值,更能够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比如,学生正确行为方式的养成,高尚人格品质的砺炼,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等等。毕竟,对于教育来说,归根结底的任务是要把一个人对幸福、美好、纯真和善良的原始追求一一开发出来,而不是以各种功利的方式,把这些固有的、天然存在的东西一点点地抹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