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随笔教育校园随笔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已刊发于《信息教研周刊》)
今天我值班,在检查课堂教学的时候,听见一位班主任和一个学生在教室门前的谈话。
“上课的时候干什么了?”班主任直视着耷拉着脑袋的学生,很是冷静地问。
“没干什么!”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抬了抬头,又很快低下。
“那为什么被英语老师‘请’出教室了?”教室里英语老师正在上课,看来班主任是被请来处理问题的。
“拿纸团打人了。”见无法抵赖,学生只好“认真”交代。
“打谁了?”班主任仍是冷静地问。
“打班长了。”学生“交代”很干脆。
“你看看你,上课不认真听讲,扔纸团打人,这是严重扰乱课堂秩序。打的还是班长,你这纯粹是嫉妒心态,你是不是看着别人学习好心里不痛快呀!前几天还和别人打架,还有什么坏事你不能做呀!你这个真是没治了,叫你爸爸来领回家算了。”班主任说这些的时候,已经开始变得不那么冷静。
“老师,别叫我爸爸来行吗?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不知什么时候,学生的脸上留下了两行泪。
“看来你也又怕头呀!不行,必须叫你爸爸来。”看见捏着了学生的软肋,班主任更加激动了。
“求求你了老师,要是我爸爸知道了会打我的。”脸上的泪已经分不出行,身子开始有点发抖。
“这时候知道害怕了,早干什么去了,不行!”声音里已经有了几分严厉,口气很坚决。
“那你愿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学生咆哮了一句话后,径直跑下了楼。只留下班主任站在那里呆呆地发愣,看来他已经被学生的突然爆发震惊了。
无疑,这是一次失败的教育,因为教育有些过度了。班主任在问清楚事情的真相后,至少有三点做法值得商榷:其一,对学生的行为轻易进行定性,并且有些偏高和不适。从谈话中可以听出来,这名同学的行为远达不到严重扰乱课堂秩序的程度,更不能因为用纸团打的是班长,就用激烈的言语刺激学生;其二,处理问题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揭老底。前几天打的架一定是已经处理过,与今天的行为并无直接关系,这样的做法只能激起学生的不满;其三,用请家长的办法作为教育的手段。绝大多数孩子是不愿意让家长知道自己在学校犯了错误的,所以一般来说当老师使出这一招数时,学生可能会因为感觉事态已经到了悲惨的底限,从而出现一些极端的做法。
中国画中,艺术家通常会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在效果上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留白”。留白可以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所以很多艺术大师也是留白大师,他们往往能够以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其实,教育也需要留白。如果这位班主任能够给学生留有反思的机会,多一句“你觉得自己错在哪里?”;如果在学生哀求老师不要请家长的时候,班主任能够给学生留一点余地,而不是强人所难;如果教育懂得留白,而不是用穷追不舍的追问与以偏概全的结论来挤占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那么,这件事情绝对不会到这种无法收拾的地步。
给学生一个喘息的机会、反思的机会、悔过的机会,看似力度欠猛烈,实则是打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道路。这就是留白的智慧,也是一种教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