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拼”什么
(2012-03-29 15:06:28)
标签:
教育随笔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咱做学生的时候,老师让干啥就干啥,哪有不听老师话的。现在的学生呀,咱是管不了了。”老同事一脸无奈地叹了口气,大有“当年媳妇熬成婆”,婆婆却又不时髦的落寂感。
像我这个年龄的老师,大多有怀旧情节,喜欢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生与现在的学生比。在自己的教育生活里,也多多少少会暗含着自己启蒙老师的影子,比如小学老师从早到晚不知疲倦的看管,初中老师一沓沓的讲义、一遍遍的讲解。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学生就是被老师“陪”出来的,成绩就是老师认真地“讲”出来的。
至今还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听那些优秀教师们的事迹报告。大多都是讲自己如何“白加黑”不计报酬地加班,如何不顾亲人病危耐心辅导学生,如何把学生管的服服帖帖,如何猜题押题最终使学生考了高分……以至于很多人就觉得,只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只要拼上足够的体力,就可以获得教育的成功。教育成了一件体力活,谁的嗓门大,谁的手腕重,谁的分数就高,就可以得优秀、晋职称。
但是这一招,好像在今天不灵验了。或许,我的朋友叹息的就是这个问题。
课堂再也不能满堂灌了,不仅学校领导不愿意,学生也不买账;考试再也不能靠押题了,试卷越来越重视能力考查,题目越来越没有重复的了;处理学生问题再也不能靠“两眼一瞪”解决了,学生可以给你讲道理,提意见了;班级管理再也不能搞专制了,时代进步了,学生“主权”意识越来越重了;再也不能“一言统天下”了,信息时代学生比老师知道的还多了。
前几天,初中同学聚会,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教育上来。一个同学讲了一件事,说是自己的孩子读小学,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罚站一节课,他很气愤,就告到了学校。最终老师向他赔礼道歉,学校对老师批评教育才算是了结了此事。我听后笑着讲了他当年的一件事:初一那年,就是这个“维权英雄”,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用教杆把脑袋敲了两个大包,回家后怕被家长发现,就戴了个帽子。不热不冷的秋天戴帽子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他的老爹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又被老爹结结实实痛打了一顿。从此,这位仁兄再也不敢不做作业了。
其他的同学大笑,纷纷作质问状:要是没有那顿打,你的成绩能飞快上升?能成为我们班考上高中的两个人之一?能有了后来的大学?能有现在相当不错的工作?能有去告老师的本事?
“维权英雄”一本正经地说:“时代不同了,时代不同了嘛!”
是呀,时代不同了。借用现在的网络语来说,在那个时代做教育,只要能拼时间、拼体力就可以了。那么今天我们该拼什么?
“拼理念,拼智慧。”不知是谁说的。
或许,该拼的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