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教书走向教育

(2011-09-25 00:12:26)
标签:

少儿

班级

宋体

反思

班主任工作

杂谈

分类: 教育随笔

 (本文已发于《山东教育报》,请勿重复刊用,谢谢!)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叶圣陶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说:“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若是这样便把我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好像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并没有什么分别。其实,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今天,我们重读这些文字,不禁感慨万千: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到底进步了多少?到底还有多少教师在做着“教书”的行当? 

生活是自然的,时间久了,自己的教育生活也会变得自然而然,时时陷在这种常态的自然生活之中,我们难免就会把自己定义为一名教书匠,全部的心思就是以教书来谋职、谋生,当然也就包含了谋食、谋禄、谋岗、谋日子等等一切与“谋”有关的字眼。没有了理想与追求,时时、事事都在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中,消磨着时光,颓废着生活。一节课教了一辈子,改变的只是听课的学生;一次作业做了一辈子,变化的只是批阅的日期。不管外面如何风生水起,我们只是固守着自己的那一湖静水,在悠闲与麻木中慢慢变老。这其实已经不再是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师用一辈子来积淀、更新、发展自己,并因自己的发展而影响学生的过程。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出色的公开课,课下一位老师请教她“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辈子都在准备着一节课,那就是教育。每一个准备着从事教育的教师,每一个不希望把教育当成教书的教师,都应该学会在琐碎中收获那些不经意的惊喜,试着把教育当成一种信仰,一种不断被拉长、被坚持的信仰。

教书匠是功利的,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直接的方法获取最大的收益。于是,在教育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斧凿的痕迹,甚至是伤痕累累。只修文凭,不修本领;只重职称,不重德行;只图安逸,不思进取,这些从事着教学活动的人都被名之为教师,其实这是对教师最大的误解与伤害。路易斯·康说:“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 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出神,不禁惊讶万分,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 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 于是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 那些“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的人就成了教师。教育就应该自然而然、无痕渗透,如行云流水,不造作,不矜持;教师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应该成就大事业,有大胸怀、大境界、大精神,在淡泊中牵引学生的灵魂。

闲来无事的时候陪孩子看过《杰克与仙豆》这个动画片,内容大意是:杰克的家里没有食物了,他的妈妈让杰克去市场把家里的奶牛卖了。不料杰克用母牛仅仅换来几颗豆子。他母亲看到那几颗豆子,气得把它们扔出窗外。第二天一早,杰克发现豆子已发芽长大,豆茎高耸入云。杰克顺着豆蔓爬上豆茎的顶端,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在仙女的指引下知道了自己家生活不幸的根源,从而获得了幸福。杰克在无知中无意得到了仙豆,这是他获得幸福的基础,但是如果他没有沿着豆茎爬上云端,那么他得到的也无非就是一根长长的茎,对于生活不会有大的改观。幸运的是他爬上去了,站在了高处审视自己的生活,这才是他获得幸福的根本原因。

其实,我们教师也都在无意中拥有了一根豆蔓,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把这根蔓滋养的很长很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心中的那个自己慢慢地爬上豆蔓,一直爬到豆蔓伸到的云端上面,再拨开云朵看看下面生活的自己,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触,一定能够更清晰地看待自己,找到从教书走向教育的道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