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班主任成长的几点思考

(2011-09-04 22:51:19)
标签:

少儿

朱永新

前苏联

班级管理

宋体

分类: 教育随笔

参加工作16年,做了14年的班主任。

毕业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因为所学的历史专业泛滥,学校不缺 历史老师,所以失去了登上讲台做教师的资格,更没有了做班主任的机会。至今仍然记得,每每看到同事们在讲台上海阔天空,在孩子们中间谈天论地,还在学校后勤打杂的我总会徒生一腔冲动——尽快登上讲台,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好班主任。机会总算来了,虽然是一个别人扔下的班级,虽然要冒着历史专业教数学的风险,我仍然在别人的不解中接手了这个所谓的“垃圾班”,并成为了一个数学老师。从此,我的教育生涯就与班主任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今天整整十四年。十四年后的今天,在离开班主任岗位的这个夜晚,我想试着对班主任的成长做一点浅显的总结。

每一个教师在成为班主任之初,都会怀着一种激情和梦想,都希望在辛酸与笑容、付出与收获、憧憬与成长并存的班级管理中,谋得教育的成就与幸福,也都会毫不犹豫地带着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在现实的平淡与繁琐中左冲右突。但总会有人破茧成蝶、涅磐重生,也总会有人悲天尤人、碌碌无为,最终淹没在职业倦怠的涟漪中。梦想的破灭与实现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任何成长都离不开经验、反思与分享这三个因素,班主任的成长亦是如此。

经验——班主任成长的无形财富

教育经验的获得有两个途径,一是来自我们的教育生活,是在经过了一次次尝试、探索、成功、失败后才换来的一种自我积累;二是来自于他人的成功,是对他人成功经验的借鉴和融合,但是无论来自何种途径,经验总是班主任最宝贵的无形财富。

这里我想谈谈“经历”与“经验”。很多人认为教育的经历就是教育经验,最典型的说法就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这种把经历做经验的说法是十分错误的。可以这么说,没有经过思考的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根本就谈不上经验。班级管理经历是班级管理经验自我积累的基础,但是有了一定的班级管理经历,并不意味着就积累了相应的管理经验。班级管理经验的自我积累取决于班主任能否在班级管理经历的基础上动脑筋、想办法,不断发现和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班级管理行为。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对教育经验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有这样的人,他在学校工作了好多年,并为自己的教龄长而引为自豪。但他每一学年的工作都是上一学年工作的重复。他没有热情,没有灵感地工作着,忠实仔细地完成每天的工作……在他的工作中没有疑问,没有矛盾,他对新经验漠不关心,害怕改革,他自始至终这样地在学校工作着,直到退休为止。他还为自己谋取到了奖章和荣誉称号。然而,这样的‘行家’却早已对学校、对儿童、对日益复杂化的教师工作感到厌倦了。”而另一种人,“每一堂课,每一次与自己学生的会面,他都要作为在教育事业上自我完善的过程加以精心设计……他工作细心周到,对学生富有同情心,不能容忍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有形式主义的存在余地,他大胆勇敢和信心百倍地致力于教育探索。就这样,他也在学校工作了几十年,积累了什么?教龄吗?不!——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活动的经验。”

班级管理经验的获得还可以源于对经验的借鉴,而借鉴的最佳途径就是专业阅读。教育大家朱永新曾经把教师的专业阅读喻为“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这实在是一种最直接、最准确、最易于接受的比喻。班主任的专业阅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本源的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阅读,这种以经典教育哲学和系统教育理论的深度阅读,可以提高班主任的原初思想力,提高班主任从根本问题出发思考班级管理本质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深刻地理解教育,为解决专业问题提供深厚的背景,它的功效不在当下而在于后期的勃发;二是一种速效阅读,最根本的作用是解决当下的具体问题。现在专业期刊、论坛都十分注重具体教育案例的剖析,超量的丰富信息可以让班主任迅速找到自己所面临困境的解决办法。特别是教育论坛的兴起,更是搭建了一条经验借鉴的捷径,这里的阅读已经变成了一种互动,是超越了疆界和空间的互动。而我们班主任往往是“行动的巨人,阅读的矮子”,整天浸在繁琐的具体事务中不能自拔,事情是做了不少,但是缺少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这种盲目的行动往往就是职业倦怠的罪魁祸首。

反思——班主任成长的基础

反思是一种对自我刺痛的剖析,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反省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教育效果的行为。反思的最直接目的是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说,反思是班主任成长的基础。

班主任的反思不是对教育失误的垂首顿足,也不是对教育失败的彻夜不眠,而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回望和提升,这种平静往往源自教育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是一种最静谧、最深刻的反思,是最有助于班主任成长的行为。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非常可能成为名师。”我觉得班主任更是如此,因为反思是一种隐形的教育资源,班主任学会了反思,就会站在新的高度审视自己的班级管理,增长教育智慧,提升班级管理能力。班级管理其实是由无数的小事件连缀而成的,班主任在这些琐碎的事件里打磨着各种各样的成功与经验,而这些成功与经验就像是一粒粒散落在地的珍珠,如果我们不及时地加以挑选、打磨然后穿成串的话,就会导致这些闪着智慧光芒的东西永远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闪现、重复,最终淹没。

我从不怀疑我们这些班主任的智慧与能力,也常见身边班主任有意无意中砺炼出的教育珍珠,但是,为什么我们没能让这些珍珠照亮别人的视野,而仅仅是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一闪而过,大多沦为闲论时的谈资或者是私人隐秘的珍藏。我想,这是因为我们缺少提升生命质量的能力——基于反思的专业写作。如果我们班主任能够坚持写作的话,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提高,然后形成相对成熟的经验和专业反应,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有针对性,使我们自己更富洞察力和教育敏感。

分享——班主任成长的必由之路

如果像朱永新所说,阅读是站在别人的肩上前行,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上攀升,那么,分享就应该是站在集体肩上的一种飞翔,因为表达和分享可以让教育经验不断增值和扩容。或许是中国几千年的文人文化的影响,作为小知识分子的中小学教师大多在矜持地苦守着一种脆弱的自尊,很多同事之间讳莫如深,教师与教师之问似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的陌生人,甚至会出现文人相轻的现象:对身边同事的成长不愿意接受,对别人的成功总是抱以挑刺的目光;既不愿意把自己的成功与别人分享,也不愿意分享别人的成功。在孤独的教育之旅上做着苦行僧的角色,在教育的思想上做着老死不相往来的坚持。其实,也有一些渴望成长的教师在面对着这样一种困境:他们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与视域局限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他们个人的反思也往往由于自身的理论功底而无法对自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剖析。因而他们希望摆脱孤军奋战的现状,渴望借助于外力去获得成功,盼望找到一个可以分享的平台。

打破班主任之间的隔膜,形成对话的习惯,借助诸如班主任论坛、青年班主任沙龙之类的班主任共同体来加强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促进班主任之间的交流,以分享为翅膀,站在群体的力量上飞翔,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引领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十四年的班主任生活,经历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也品味到了太多的幸福和收获。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去做班主任了,只是希望以上的赘述能够为正在做班主任或即将做班主任的老师们一点启示,那么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