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2011-08-19 00:28:49)
标签:
少儿宋体习惯绑架文化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今天上午,有幸聆听了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博士所作的《创新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重建》主题报告。下午,教育部课程中心副主任曹志祥博士又就课程改革谈了《课程改革的形势与任务》,晚上参加了论坛活动,就课改的成就与困惑进行了交流。
虽然感觉有些累,很想洗漱完了早早休息,但是多年的习惯却不允许我带着思考睡去。田所长在谈及捆绑式课堂教学的时候,我萌生了对当前教育中的“绑架”文化做一解读的想法,无奈会场无法静下心来思考,借着这个夜深人静的安逸,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念想记录如下:
1、习惯与文化哪一个更坚硬?
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是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打破了。但是,很难打破还是可以打破的,只不过是有些难度。而文化呢?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它源于习惯而超越习惯,它更多的是一种定势,一种不自觉的行动,它比习惯更难以打破和改变。
2、当“绑架”成为一种教育文化?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中不能绕过的问题,我们教师总是在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好习惯与打破学生的坏习惯之间疲于奔波,却往往忽略了师生之间固有的一种超越了习惯的东西在影响着教育,那就是教师权威对学生意志的影响以及学生下意识地屈服于权威的不自觉行为,我称之为教育的“绑架文化”。(可不一定准确呦!)在课堂上,一个学生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以后,后面的学生答案往往会与之类似。比如,老师让学生用“下”组词,学生甲的答案是“下班”,学生乙的答案是“下车”,如果老师表扬了乙的答案,对甲不做评价,那么后面的学生组的词往往倾向于“下轿”、“下马”等类似的词语。这就是几千年的师生关系凝成的绑架式教育文化。教师无意绑架学生的思维和意志,学生也无意迎合老师的方向,但是教师的无意识与学生的下意识却造就了教师对学生强大的迁移左右。
当绑架成为了一种教育文化?学生还会有真正的自主探究吗?教师还真的能够对学生放手吗?教育的两个“主体”还会有真正的平等吗?
3、为什么高年级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
当老师的都有这样一个体会,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喜欢抢着发言,而年级越高则越不喜欢发言,到了初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往往会鸦雀无声。此时,我们往往会归罪于青春期,归罪于莫须有的习惯,其实这是因为教室里形成了一种文化,长期以来我们对错误的不容忍、不接纳,让学生慢慢以为犯错误是很丢人的事情,学生小还不知道掩饰自己,当时当受到的批评越来越多,或者见到别人因回答错误而接受的惩罚,自身的感受与别人的经验就会慢慢形成一种文化,一种因缺乏心理安全而沉默的文化。
看来,很多东西不是习惯的问题,而是文化。而这样的文化,真的值得我们去害怕。
写完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不是第二天了,第三天已经过了20多分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