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是教育的全部
(2011-05-13 11:04:17)
标签:
马卡连柯长垣县宋体身心发展教育问题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界应该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了,不管是哪位师德标兵或者优秀教师在写文章、作报告时,如果没有这句话就好像是炒菜忘了放盐,不仅影响口味,时间久了恐怕还要有害于身体。以至于这句话的作用越来越大,威慑力也越来越强,“爱”成了教育的唯一途径,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法宝,好像不管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一个“爱”字就会药到病除、绝无后患。其实,这是对这句名言的误读,至少来说是没有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内在含义。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原话是“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马卡连柯给“爱”在教育中的定位是基础性的、是前提、是先决条件而不是绝对条件,换句话说,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在有爱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的、科学的方法才能搞好教育。从这一点看来,“爱“并不是教育的专利,也不仅仅是教育的前提,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以“爱”为基础,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爱就没有医疗”、“没有爱就没有服务”、“没有爱就没有干净的环境”……,如此种种,爱应该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必需。教育是很特殊的活动,是人对人心灵的影响,是塑造人的工程,所以把“爱”这个人类普遍需要的情感作为基础是没有问题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是不容怀疑的真理,关键是我们有很多人任意夸大、扭曲这句话的内涵,导致了很多“形而上”的现象出现,催生了现在教育的无能、无效、无深度,这才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
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都说明了教育的一个作用,那就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而狭义的教育则进一步提出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这一教育特征,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科学规划、科学实施,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字可以解决的。爱作为一种情感,是宽泛的、非理性的;而教育作为一种科学则是理性的、严谨的。爱只是教育的一种职业道德层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种道德情感,没有爱就不能进行真正的教育,但是只有爱也不可能实施真正的教育。就像消毒是外科手术必须要进行的一道程序一样,不消毒无法进行外科手术,但是仅仅消毒也不可能割掉长在内脏的毒瘤。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爱、智慧、技能、知识、管理、约束等等诸要素共
来承担。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所有的专家、领导都会给出一个亘古不变的药方:爱!学生不学习了,要爱;学生打架了,要爱,学生骂老师了,要爱。其实,这种把爱的作用无限夸大的说法一方面表现出了教育的无能,也说明了教育的无奈。在现实的教育环境里,由于社会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权利,弱化了他们的义务和责任,使本应该得到尊重和礼遇的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开始处于弱势地位,教育的手里已经变得“手无寸铁”,所以才会出现以“爱”来应对所有教育问题的现象。因为只有这种说辞,才不会违反任何师德规范,才不会得到任何家长的诉状,才不会冒任何“管理风险”。只不过是苦了那些拼搏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也越来越社会化,他们的心理、身体发展都已经超越了几十年、几百年前的教育经典所描述的景象。2011年5月4日,河南省长垣县两名初中一年级男生将另一同班男生用锤子打死,起因仅仅是为了不归还前期借受害者的500元钱。从他们杀完人后坦然自若地在教室里上课来看,只有爱是很难改变他们冷漠、残酷、暴虐的心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