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什么不快乐
(2011-05-08 16:40:25)
标签:
王旭信息技术教育范进中举教师的幸福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本文已刊发于《山东教育报》,请勿重复刊用,谢谢!)
昨天,参加了一个学校的班主任论坛。在与老师们互动交流时,一位青年班主任问“ 王老师,我读过你的很多文章,前些天还在《中国教师报》上拜读了您的《教师的幸福》一文,文章说‘教育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可是为什么我越来越感觉教育一点也不快乐呢?”
这让我想起了刚刚看过的一个综艺节目。主持人在采访最草根、最质朴、最纯真的音乐组合“旭日阳刚”时,先播放了他们最初被传到网上、光着膀子唱歌的视频,也是最终让他们成为网络红人的一段视频,然后问他们:“走到今天这个位置,再回首前面的艰辛,有什么想法?”此时的王旭已经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而刘刚则淡淡地说“现在不如过去快乐!”是呀,最初的生活是艰辛的,但是他们却是在用心为自己“歌唱”,现在的生活应该比过去丰富,但是却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世俗、无奈以及种种的不得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现在是在“唱歌”而不是“歌唱”,这也许就是让他们感觉收获颇丰的今天不如一贫如洗的昨天快乐的原因吧。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描写过最初的教育:几个人随意坐在一棵大树下,一个长者侃侃而谈,其他人或颔首称赞或提出疑问,彼此之间各取所需,最后满意而去。后来有了科举,有人在经常坐的地方盖上了房了、围上了院墙,就成了学校。从此,教育有了专门的机构,有了明确的目标,也就出现了戒尺、八股以及所谓的“寒窗苦读”,最终教育有了疼痛,丢掉了快乐。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就像王旭、刘刚没有成为“旭日阳刚”之前那样快乐,因为有了功利的追逐,教育失却了很多本真的东西,教育也就不再只是教育,而是一种身份、标志,一个通行证,一种谋取荣耀的手段,才会出现了诸如“范进中举”般滑稽的悲剧。至此,其实教育“祸害”的还只是“读书人”,对于教书人来说,教育还是一件清贫却荣耀的东西,做“先生”的感觉远没有今天这么紧张。
前些天,在校园里遇见几个逃课的学生,一问他们竟然逃的是“信息技术课”,这就让我颇感纳闷,这可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呀,要是逃语文、数学、英语课那是“天经地义”的,信息技术课怎么也会成了“逃课”的对象了呢?前几年刚刚开设这门课的时候,有老师想讨要一节信息技术课来赶赶数学课落下的进度,结果被学生轰出了教室,在学生的心目中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巴不得天天上这门课,谁敢来抢夺这份“幸福”。追问下去,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老师,你不知道信息技术课也要考试了,也要挣分了。”原来,只要是一考试,只要是有了分数的紧箍咒,再美好的教育也就成为了“罪孽”,成为了负担。最遭殃的还是现在的“教书人”,一方面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方面还有人拿着尺子一寸一寸地丈量灵魂的高度。很多人(当然不是教书人)只要谈起今天的教育之痛,总免不了对这些“教书人”数落一番,好像那些分数、考试、评价都是这些“教书人”创造的,是教育的罪魁祸首,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是功利教育的受害者。
教育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教育已经变得不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