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教育——学校教育之痛

(2011-04-19 21:41:42)
标签:

少儿

印度

宋体

学校教育

教育现象

杂谈

分类: 教育随笔

                      (已刊发于《山东教育》,请勿重复刊用!)

与班主任交流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感慨:我们辛辛苦苦教育了五天,学生渐成规矩的时候,两天的休息就把一切都给毁了。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关于52=?的讨论,有的人说等于0,有的人说小于0,最保守的说法也是小于7。似乎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多以负面为主,是扯学校教育后腿的罪魁祸首,唯有学校教育最完美,也只有在学校教育范畴或名义之下发生的教育行为才最科学。其实,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产生负效应功能的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教育。从教育的立场上来看,那些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发生,但不符合教育目的,甚至违背基本教育原则的现象或活动,便是反教育。

从理论上来说,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所以它并不存在着所谓的“反教育”。但是,学校教育目标源于社会需求,又受制于整个社会大系统,学校在履行育人职责的同时,必须反映社会整体的利益与需要,并深受社会文化、教育观念、教育传统等的影响,这就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不一定完全依照教育目的而展开,也不必然符合教育价值,反教育现象也就应运而生。结合教育实践,以下几个关键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反教育及反教育现象。

1、专制。

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育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这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内心里恪守的“师道尊严”,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学科教学中的授受关系模式。受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践中的教育往往会忽视基本的规范要求,时常表现出强制、灌输的专制特点。这种专制型教育一方面表现在教育手段上,比如通过体罚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讽刺挖苦成绩差的同学,投票选举最差学生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把教育内容过分真理化,脱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或者把教育内容窄化,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人生观强加在学生身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安静教育”、“零抬头率”教育,说到底就是教育者把自己狭隘的教育观演变成一种专制的教育内容,然后毫不客气地泼洒在学生身上。

专制的教育使学校变成了学生的牢笼,思想被禁锢,意志被剥夺,人性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挤压;教育的专制产生的结果往往是扭曲了孩子的心灵,消磨掉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许多学生身上拥有的特质,因教育的专制而得不到尊重、肯定,甚至被认为不务正业;更多的孩子因个人兴趣无法与学校提供给他们的学习模式相容,导致学习成绩提不上去,遭到老师与同学的歧视嘲笑,家长的怒斥。当他们脆弱的心灵难以承受这一切时,厌学、辍学甚至是轻生,就变得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2、功利

社会能够提供的机会与人们希望得到的利益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社会展现的竞争预期,与人们的心理承受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两大差距时刻提醒着人们,要想成功,就必须千方百计获取起跑线上的优势,并要将这种优势保持到终点。同时,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机制以及对人才的评判标尺以就业率、升学率为基准,也误导了教育的价值取向。于是,教育被迫接受了受教育者的这种功利追求,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自然而然地被异化为急功近利。印度教育家、诗人泰戈尔在上个世纪初曾说:“历史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阶段:有道德的人,完整的人,越来越几乎不知不觉地做出了让步,让位于……商业的人,即目标狭隘者。借助科学的惊人进步,这个过程已大为增多,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人的道德天平失去了平衡,将人性遮没在了没有灵魂的组织的阴影下。”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日渐成为一种社会通病。更令人担忧的是,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功利做出让步。

教育是对人的心灵、理性的培养,是一项传承人类文明、铸造民族精神的经天纬地的事业。站在国家的角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修养的公民,站在个人的角度,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但是今天的教育,功利化的倾向已经日益严重,过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让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的教育逐渐偏离了“教书育人”的本源。出现了“重智育,轻德体;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的功利性教学质量观;以所教授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教师能力的功利性教师观;以成绩论英雄的功利性学生观。在这些观念下,课程有了“主科”与“副科”之分,学生有了“尖子生”与“差生”之分,有了漫天遍地的辅导班,有了累死的教师和逼死的学生……因此,教育去功利化,回归教育的“本源”,已刻不容缓,只有“远离功利”的教育才是覆盖全社会的大教育,才是能够诗意地 “栖息于大地之上”的教育。

3、庸俗

教育的本质拒绝庸俗化,教育是苛刻的批判现实主义者,教育的任务是改造现实,改变丑恶,而不是奴化人才的工具,更不是美化丑恶的话筒,因此教育同时还是最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和最轻盈飘逸的浪漫主义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应该拒绝一切实用主义者的鸹噪。 但是,由于教育者对人生理解的片面化,尤其是受近乎“生物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所支配,进而会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失去教育立场;或者教育者因为顾及学校及小团体利益、声誉,使自己的教育行为被学校不当的管理目标所左右,以致让教育蒙上了庸俗的尘埃。

很多学校为了迎接上级检查,禁止学生说出实情,甚至会发明白纸来统一口径;有的老师教给学生片面的、世故的、老练的所谓“人生技巧”,把自己狭隘的人生观强加在学生身上;有的教育者借口关心学生成长,劝后进生转学或者弃学,其实不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及格率、优秀率。如此等等,都以不同的形式把教育形式化、虚位化、庸俗化,以至于让庸俗教育大行其道。

人的发展与完善是教育孜孜以求的愿景,教育的目的是让生命更美好。所以,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应该与人的灵魂有关;真正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最重要的是,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没有疼痛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