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马鑫一直在那里哭,你快看看吧。”刚刚走到教室的门口,就有学生急急地告诉我。现在还不是正式上课时间,三三两两的学生正在进教室,到校的同学交上作业以后已经开始早读,这个时间段同学之间一般不会发生什么矛盾,马鑫为什么哭呢?
走到他的课桌前,低声问他,他什么都不说,只是一再摆手。“我们问他了,他就是不说为什么。”周围的同学纷纷插嘴。摸摸他的脑袋,我低声告诉马鑫:“来,跟我到外面走走。”他顺从地跟我来到了门外,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我停下来问他:“能不能告诉老师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师很担心你呢!”
“我和妈妈顶嘴了,妈妈哭了。”他抽泣了半天,终于开口说。
“那你为什么哭了?是内疚还是心疼妈妈?”
“都不是,我还是让她气得,她太不理解我了。”
“妈妈怎么气你了?”
“她给我买了一件衣服,我不喜欢,但她今天早晨非让我穿着上学。”
“你怎么做的呢?”
“我就大声告诉她我不喜欢这件衣服,让她别逼我,就把衣服扔到地上了。她就气哭了。”
“你怎么看这件事?”
“她让我穿不喜欢的衣服,还在那里哭,我太生气了。”
望着痛哭流涕的马鑫,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样的自私、霸道,这么不尊重亲情,不懂得关爱。在他所有的语言中,除了第一句话为了表明令他生气的对象是自己的妈妈以外,其他说到自己母亲的时候一律是使用的人称代词“她”。“痛恨”让他很吝啬“妈妈”这个称谓。
“要是朋友送你一件礼物,你又不喜欢,你该怎么做?”我拍着他的肩膀问。
“就先说谢谢,收下以后再说吧,也可以再送给别人。”
“你恨送给你礼物的这个人吗?”
“那怎么会,毕竟那是人家的一片心意嘛。”看我问这么“幼稚”的问题,他忍不住笑了起来。
“是呀,朋友的心意值得尊重。妈妈呢?妈妈可是我们最亲的人呢?她送给你礼物,你为什么要那样对待她?”
“我就是觉得那是自己的妈妈,我们太熟悉了!”
我们的孩子可以为一只死去的小狗而默默流泪,面对生病的父母却视而不见;可以为朋友试着学会承担和忍让,却不能认真听一句妈妈的“唠叨”。亲情,在孩子心中已经成为一个私有的领地,可以肆意而为,可以只索取而不必奉献。
“那我可以告诉你,再熟悉的人也需要尊重,妈妈也需要理解,也需要你的爱。如果你给妈妈买了一件礼物,妈妈把它扔到地上,你难过吗?”
“嗯!我知道了,我回家就给妈妈道歉。”
听到没有?他说的是给“妈妈”道歉,而不是“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