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
现在的新教师,在上岗前往往会先接受教育理念方面的培训,其中少不了听专家的报告和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而如何认识这些先进经验,需要我们这些新教师从比较宽泛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吸收,然后接纳。
这几天接触了很多新上岗的教师,他们总的感觉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了,其中有一位教师的遭遇很有代表性:小张是去年新毕业的研究生,通过教师招考成为一所中学的教师,从大学到研究生的师范教育,一直都在强调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再加上上岗前的培训,一位专家级的班主任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师生关系的报告更是让他觉得热血沸腾,上班的第一天为了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地买了一身休闲装,在课堂上更是极力地迎合学生的兴趣,极尽身上所有的幽默细胞,即使学生出现了问题,也是尽可能地以委婉的语气交流,唯恐一不小心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最初的几个星期里,形势一片大好,课堂气氛融洽,欢声笑语不断,果然达到了专家级教师描写的理想课堂。老师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所有能够赞美的语言都被学生用在了他的身上,成功好像马上就要来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出乎人的意料,课堂上学生越来越随便,说话的、吃东西的、随便下位的,局面一下子失去了控制,课,已经完全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为了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他不得不开始限制学生的活动,对发现的问题也开始制止。而学生呢,却不买他的帐,认为他变坏了,不好了,然后就开始拒绝他的课堂,拒绝与他的一切交流。
小张是去年在日照市的一个新教师培训会上认识的,他在给我的电子邮件中说:“当时我还以为你这个人理念有些落后,在这个张扬个性的年代怎么还能给学生那么多条条框框呢?特别推崇那位专家的经验。没有想到,实践起来,却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现在我已经彻底失去了课堂,失去了学生,昨天刚刚被学校安排到了后勤。我很迷茫,不知道错在哪里?”
对于新教师来说,小张的困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理想与现实,理念与实践之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呢?
老师与学生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纯朋友?上下级?我觉得都不是。如果像一些专家说的那样,单纯地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朋友”那么简单,未必有些理想化或者说理念化。我们都知道,教师的职责是引领学生的成长,既然是引领,就不能够向朋友之间的影响那样没有目的、没有科学性。朋友之间的影响是随意的、散漫的,而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的一种带有一定约束力的影响。上下级关系?这个不用我说,所有的人都会否定这个带有封建专制性质的师生关系。
明朝的宏应明在其著作《菜根谭》中说:“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抛却其中的封建糟粕,有些道理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小张应该就是属于“先宽后严”的,所以学生才会“怨其酷”。借助洪老先生的说法,我理解,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感情先淡而后浓,以免喝完浓茶就不能品到茶的清香;而老师对学生的约束,因该是先严而后宽,习惯就能够成自然。而在到底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上,星云法师给了我们划分了四个等级:“先慈后严,先严后慈,亦慈亦严,不慈不严。”多数新教师能够做到“先严后慈”就应该是很不错了,“亦慈亦严”亦即我们所说的严慈相济不是一般教师一下子就能够达到的境界,而“不慈不严”是理想化了的东西,是一种努力达到的境界。
真正的带班教学和管理,不同于实习阶段的理想,也不同于公开课的华丽,更不等同于专家的高深理念。新教师来个“先严后慈”吧,至少先争取到教育的机会,至于提升到哪个层次,还是要慢慢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