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完家长会的时候,已经接近晚上10点钟,虽然有些累,我还是坚持把一些在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家长留下来,希望通过直接的交流,能够和家长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有所沟通。在谈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一个家长的话引起了留下来的这八九个家长的共鸣:“王老师,我的孩子现在数学已经到了考三四十分的水平了,再怎么努力还能有什么出息呀,除非给他换个脑袋。”其他几个家长也都随声附和:“是呀,是呀,我看也就这样了,孩子不是学习的料。”
听了这些话,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作为老师我还没有放弃这些孩子,而作为家长,他们已经在潜意识里给孩子的未来画上了句号,已经默认了他们的学业失败,已经慢慢开始放弃了努力,这是我怎么也不愿意看到的教育之痛。
到了初中阶段,由于六年的小学学段的学习,孩子之间的学业成绩差距已经被拉得很大,作为家长不是去反思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是默认了学生的学业失败,承认孩子的学业位置,认可了孩子的落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种放弃,至少是放弃了努力的勇气和改变的机会,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想法,至少是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尽到责任。
心痛之余,我从三个方面与他们进行了交流:
1、、孩子的学业为什么会失败?
大多数孩子的智商都是正常的,他们接受的学校教育也是一样的,但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却产生了这么大的差距,原因到底在哪里?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这么大的差距一定是有着很强烈的家庭原因。在最初的阶段,孩子对于学习是没有兴趣的,一方面是因为学习本身不具有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特质,另一方面孩子的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基于这两个原因,五六岁的孩子开始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期转为以学习为主导的童年期后,对这个和游戏绝然不同的学习是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学习既没有吸引力也没有引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因为学了和不学只会影响未来,对于现实的生活没有丝毫的影响。举个例子说,如果想让孩子从事某个事情,要么有这个事情有吸引力,要么让他感到现实的压力。所以,在最初阶段,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而学习兴趣的建立,是因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以后,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得到了某个方面的满足,从而慢慢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最初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没有让孩子在学习中产生兴趣,那么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要依靠外力的强制才会应付学习,从而导致孩子的学业慢慢走向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往往会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以为送到了学校,自己的责任也就没有了,就可以完全不再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吧,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从让本该建立兴趣的起始年级却让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导致了现在的学业失败。
2、你和孩子有多少真正的交流?
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学生开始一步步走向失败,对于孩子生活的无微不至和对学习的简单询问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像几个家长所说的,孩子天天车接车送,吃得好好的,穿的暖暖的,怎么就不知道学习呢?是的,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让孩子享受到了最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是当我问到“一般来说,每天你和孩子能够进行多长时间的交流”时,他们往往会不好意思地说:“哎,生意忙,有时候几天也见不着一面。”那么对孩子的学习你说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无非就是问问考了多少分,作业是不是做完了”。大多数家长把最复杂的感情交流和沟通,简化为最直接、最简单的结果询问,学业成绩、作业结果都是属于结果的,最最让孩子感到压力和无奈的过程没有人去关注,更没有家长有这个耐心去加以引导。当孩子拿着不理想的结果面对父母时,他们得到的不是鼓励、不是引导,而是大打出手,把自己对结果的失望以暴力的形式发泄到孩子的身上,这就是所谓的管理教育。
3、我没有放弃,你为什么放弃?
学业的失败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隐性的,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最后的结果也不会马上以悲惨的局面呈现在家长的面前,所以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失败并没有很强烈的反应,而是选择了默认,继而麻木的等待孩子最终的结果。如果孩子高烧39度,所有的家长都会放弃一切手头的工作去给孩子看病,因为这是急病,病的结果是显性的,不治疗后果是马上能够就会见到的,没有人会忽视这个问题;而如果孩子得的是鼻炎之类的慢性病,那么可能是看过几家医院后,也就会任其发展,因为这个后果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显现出来。学业失败是慢性病,是容易被生活的压力和繁琐慢慢挤到墙角的,他最容易使人变得麻木,也最容易让人选择放弃。
作为教师,我一直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管成绩如何,我都希望我的学生一直在再努力。我们的家长,你为什么会选择放弃?孩子是我们的全部,放弃了就意味着失败,失败了就意味着全军覆没,所以,我们失败不起,我们只能成功。即使所有的人选择了放弃,我们不能,我们家长不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