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言不由衷”?
(2010-03-10 01:37:37)
标签:
言不由衷教育爱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终于看完了最后一篇稿子,看看时间已经是凌晨1点多了。几乎天天到这个时候才能够休息,好像已经习惯了凌晨中的睡不着,就像是习惯了白天的无精打采一样,习惯着,不管是什么,只要是习惯了,就成为了必然。
该睡觉的时候没有睡意,才想起来最近一直想说而没有时间说出来的一点点有些不大地道的想法。最近我有机会拜读了百多篇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材料,当然都是些班主任的教育汇报材料。有点感慨,有点不吐不快的感慨,为什么所有的人在写材料的时候都会无端地抬高师爱?在这些材料中,百分之百的文章涉及了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更有百分之四十的文章全篇都被师爱包围着,找不到一点其他的经验可谈。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教育生活中,除了爱孩子,他们没有一点教育的智慧与艺术,没有一点教育的引领与修正。好像教育就是在孩子犯了错的时候给一个微笑,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告诉孩子:不要紧,老师有的是宽容,有的是忍耐,有的是另一个评价的小尺子。这个时候,孩子一定就会在瞬间感动了、改变了,成绩也就神话般一天一个台阶的疯长。好像教育就简单的像一篇拙劣的散文,散散乱乱没有一点主旨,却能够写出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能够造就鲜花般烂漫的春天。好像教育能够拿到场面上来讲的就只能是爱,其他的说出来,或者流露出一点不爱的感觉,那你就会是十恶不赦的恶人,教育的败类。
真的吗?难道说所有的教师都在诗意的爱着吗?难道说在日复一日的教育生活中就没有一丁点的烦恼吗?难道说教育真的就那么不需要惩戒了吗?难道说没有辨别的教育真的能够托起整个教育的天空吗?
可是,我还听到了另一种声音,真真切切地响在我的耳边,流淌在我的视线里,容不得我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前段时间,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当教育只剩下纵容》的文章,发表在《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0年第2期)上,文章里面提到了教育的真实,提到了溺爱、纵容,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很多读者在读完以后纷纷给我发来短信,有的在百度上搜到我的博客,到博客里给我留言,他们带了来另外一种声音:博友好歌天天唱在我的博客留言:“您好!这篇文章写到骨子里去了,透彻、到位。我是在《班主任之友》读到的。当时连续看了两遍。我很激动,很佩服您。我还把这篇文章让很多同事看”。博友寒傲留言说:“分析得很深刻,要是专家也能够从这个角度看待教育,我们的教育绝对不会比日本差”。还有新浪网友提到:“为什么很多人对教育的问题视而不见,日本的宽松教育已经让他们尝到了苦头,我们还要重复吗?”“教育的问题不是全都能够用爱来解决的,适当的惩罚是必须的”。说实话,我也发表过大大小小的各类文章近200篇,也接到过读者的来信和鼓励,但是没有一篇能够像这篇文章一样受到如此的关注。他们中有的是我的同行,有的是学生家长,他们都看到了教育不能够只凭爱来解决,教育需要真实。
我不否认爱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核心。但是爱不是全部,更不是老师用来替自己歌功颂德的辞章。教育是什么样子我们就该正视它,关注它、解决它存在的问题;老师是怎样爱学生的,我们怎么做到的就怎么说,为了写材料而杜撰的教育故事既不感人也不可笑,只会为教育凭添一点悲哀。
是谁在言不由衷?是你,是我还是他;为什么要言不由衷?是想掩饰一点什么,还是不得已的选择;是谁让我们言不由衷?是社会赞许性的影响,还是教师简单化的选择。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我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正视教育、理解教育,不要再让教育言不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