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针灸
(2010-02-22 01:57:51)
标签:
杂谈随笔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在家复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教材的时候,读到这样一段文字:“人的各种感觉中,痛觉遍布人身的所有组织中。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的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警觉,给予保护……有人没有痛觉,这是很危险的。”也许是教师的职业习惯,我的脑子里马上跳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疼痛的教育是不是也很危险?
在今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赏识、表扬、鼓励成了教育的关键词,热爱、尊重、理解成为教育的标语式口号,一场名师报告会,这几个词语会被翻来覆去无数次地重复使用,就看谁喊的响,看谁说的妙;绝少会有人提及批评、惩戒这些字眼,更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惩罚。
在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者的一再告诫下,教师变得谨小而慎微,再不敢越雷池半步。很多老师因害怕背上“体罚学生”的罪名,不敢对违纪学生实施正当的批评教育。曾有学校的管理者这样告诫老师:在中国只有因体罚学生被处分的老师,没有因教育结果不理想丢掉饭碗的人。是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适宜的批评与体罚没有人能够划分的状态下,批评是体罚,体罚是体罚,不是体罚也是体罚,出了问题谁会给你进行界定你的批评是否适宜?学生成绩不理想不会有人告你、骂你,但要是你一不小心批评了某个学生,哪怕他犯了再大的错误,只要你批评了,那么你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他会不会想不开自杀?他会不会告到校长那里?他会不会领着家长冲到办公室大打出手?不管是不是老师的原因,只要是你成为“被告”了,哪怕是家长的无理取闹,你就要挨罚,你就要受到处分。这种没有审判的有罪判决在今天的学校中已经很普遍了,我们的教育已经从要限制体罚的良好初衷演变到了一个虚假“赏识”的极端现状。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表扬之风也就在教育的天空愈演愈烈:学生考得好表扬,考的不好也要表扬;完成了值日任务表扬,没有完成也要想法设法表扬;学生遵守纪律表扬,学生违纪了也要找个放大镜,努力发掘不是闪光点的闪光点,然后投上赞赏的目光。这是现在最安全的教育,最保险的教育,最不用承担责任的教育。至今为止还没有听说哪个教师因表扬不当而受到处分,倒是到处都有因教师正当实施批评教育而导致受处分、挨打受骂的消息被报道。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初一的学生:性格暴躁,动辄对同学拳脚相加,升入初中不久因为和邻班的同学有了小摩擦,不仅在走廊上对同学大打出手,还追到教室中疯狂地把讲桌砸碎,甚至跑到办公室辱骂被打同学的班主任,并告诫这个班主任说:“你教的什么破学生,我可是告诉你,要是你班再有人惹我,我就对你不客气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后来访问了她小学的老师才知道,每次她打了人,只要老师教育她,要么叫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要么自己嚷着自杀跳楼,老师不敢管,也没有权力管,就这样她养成了不打架不舒服的毛病,而为了让她少打架,老师不得不对她进行这样的表扬:”你看,某某同学今天才打了一仗,进步了,同学们鼓励她一下。”这样的教育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让学生没有了是非的辨别能力,没有了疼痛的感觉。没有了疼痛,当然就没有了警觉,就没有了防御,就不会知道什么时候种上了病毒,就不会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分枝发杈没有约束地疯长。过多、过滥、不合实际的表扬与赏识是一剂麻醉药,他会让学生在麻醉中虚无,会在溺爱中迷失方向,没有疼痛的教育会让学生在麻醉中不能自拔、失去自我。
我想教育如针灸,针灸的银针在当扎之时,在当扎之处落下,可能会带来短暂而轻微的疼痛,但是这适宜的疼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性格,养成辨别是非、抵抗诱惑、战胜诱惑的能力,这份疼痛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