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昌清老师四十多年不懈探索创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2022-03-27 18:42:46)
					
											标签:
																				
                            文化历史情感教育 | 
					分类: 历史 | 
我读在职研究生时的老师柳昌清,四十多年前开始,在社会实践(任农村基层干部和小企业负责人)认识的基础上,走上了一条基础理论守正创新的探索之路:把“老三门” 
一、从“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到《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唯物辩证法法范畴体系》是柳昌清老师花费了十几年功夫,在通读了《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深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各个领域,吸收了这些领域和哲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并且对当代社会和改革开放进行了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完成的。[i]它既继承了传统哲学体系中那些仍然适应于时代的内容,又对传统哲学进行了大量的修正、补充和完善,从而使唯物辩证法达到了时代的水平,有了比较完善的结构。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将唯物辩证法哲学分为三大部分:唯物辩证法本体、认识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哲学的三大部分形成对立式对应,使唯物辩证法哲学体系趋于完善);这三大部分的每一部分又再分为原理、范畴、规律和方法四个部分(篇);每一部分有若干对(个)基本范畴。全书共提出了57对(个)基本范畴,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多出一倍以上,整体上更加完善、范畴的位置更加恰当。
体现此书时代特征的是容纳在这个范畴体系内的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这些新观点,有些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修正,有些是对当代科学、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成果的新概括,有些是对当代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有些是作者运用范畴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及对传统文化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些新观点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哲学观念和哲学精神的时代性转变,即变教条哲学为方法哲学,变斗争哲学为竞争和发展哲学,变政治哲学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相统一的哲学,变西方文化本体为中国文化本体。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提出的一整套新观点改变了“哲学贫困”的面貌。有关成果被收入《中国哲学年鉴》。该书所完成的文化本体转变也正好适合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按照该书哲学观点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改造》一文入选《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年鉴》(2003年)理论成果----(A)理论文章栏目。柳昌清老师之所以后来能够创建“新五门”、提出其他十三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本学科,都与《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适应时代的包容完善的世界观、方法论有关。该书1993年10月出版后,作者曾经参加过在庐山召开的哲学讨论会。在会上,小组交流后,推举到大会发言。发言后引起极大反响,许多人表示赞赏。《新华文摘》的总编辑还推荐他参加全国性哲学体系的讨论会(后因经费问题未能去成)。以后遇到北大哲学系主任、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黄枬森教授。黄教授也认为很有价值,建议专门召开一次专家讨论会,专家他请,费用找单位解决(后也因经费问题未能开成)。张岱年先生也对这一研究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同意作为研究讨论的指导专家。在早先出版的《唯物辩证法:新的探索和构思》一书中,张先生题辞:“综合中西哲学思想的精华,对于辩证法进行新的探索。”
 
中国辩证思维在古代的发展,形成了两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易经模式和阴阳五行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还没有把辩证逻辑与哲学、伦理学、对自然的认识分开,甚至夹杂有迷信的成分和用途,推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只能算是“前辩证逻辑”或“准辩证逻辑”。尽管思想家和民众在具体的思考过程中,创造和使用了许多辩证思维形式,但是没有通过逻辑的形式刻画出来。把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逻辑提升到现代的、科学的水平,是摆在中国逻辑学工作者面前的最重要的任务。
要把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逻辑提升为科学,需从到辩证思维实际中抽取辩证思维形式的基础工作做起。这也是渗透逻辑研究实际上走过的道路,即首先从现代科学思维、辩证法哲学思维、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中抽取出大量的辩证思维形式,然后再研究这些辩证思维形式进一步形式化的问题,提出了渗透集合论,引进了渗透关系。在渗透关系的指引下,又在辩证思维实例中发现了辩证模态推理。以后,又通过逻辑成果的应用与新的推理论证形式的发现这样的良性互动,相继发现了辩证控制推理、辩证博弈推理、探求事物辩证联系的逻辑方法、辩证论证方法,等等。这样就使辩证逻辑不仅有丰富的辩证概念、辩证判断形式,而且有了足够多的辩证推理论证形式,可以与普通逻辑相媲美了。同时,柳昌清老师还提出了或然逻辑和辩证类比推理,进而把普通逻辑与辩证逻辑连接起来。
渗透逻辑到目前为止,大体上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与自然语言相联系的部分;二,基本上使用人工语言的部分,包括:渗透集合论;辩证命题演算公理系统STA;辩证模态演算公理系统STB;三元辩证模态演算公理系统STC。三,使用量化方法的部分。 
 
这些推理论证不是主观构造出来的,而是有人使用过的。其中包括毛泽东的《论持久战》[ii]、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iii]、江泽民的《论十二大关系》[iv]、先秦诸子的论述、汉语熟语[v]、经典战例,等等。笔者还把它们成功应用于新政治经济学、文明类型、真善美[vi]、中医理论现代化[vii]、实用技术的研究中,获得过两项国家专利。“渗透逻辑及其应用”曾列入河南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由他主持,1998年10月结项,出版专著。[viii]渗透逻辑也得到辩证逻辑学界的承认,柳昌清老师先后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渗透逻辑作为思维工具,与《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一起,成为创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本学科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逻辑工具。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政治经济学
柳昌清老师对政治经济学的探索是从商品经济基本规律开始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过去被称之为价值规律。经过运用渗透逻辑进行研究和分析,他发现这一规律有两个层次:深层次的是价值规律,浅层次的是价值实现规律。这两个层次的规律有各自不同的内容和作用,既能够相互区别,又不能截然分开,共同组成了辩证的“价值—价值实现”规律。[ix]他发表的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政治经济学》卷全文转载。他一直研究,到后来总结出市场经济的三条基本规律。
就在这个时候,经济理论界展开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教材改革的讨论。柳昌清老师看到这些文章和议论以后,发现以市场经济三条基本规律为主线,可以建构起统一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的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将这个新体系初步地、纲要式地完成了。[x]该书的书评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xi]柳昌清老师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组织的政治经济学发展讨论会上大会发言。该书还受到河南省一些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同志们的重视,被编成教学参考书。[xii]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和交流的过程中,柳昌清老师又有了一些新的收获,特别是认识到,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距离理论上的要求还比较远;要使现有体制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为了说明进行全方位配套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性质、目标、方案等问题,他把有关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十大理论”:“价值”与“实现”区别论;劳动力价值实现论;知识参与创造剩余价值论;广义资本论;现代货币象征价值论;维护价值论;所有制与实现形式相反相成论;权力转移和组织分工理论;资本主义“二律背反”论;社会主义利润率不断下降消灭剥削论。[xiii]
由于政治控制着经济,所以中国的经济学必然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学。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经济体制也是政府控制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自由化市场经济。事实证明,这样的市场经济在中国是成功的,要研究的问题是怎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门学科也可以更明确地称为“市场经济与政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文明类型理论(历史文化社会学)
解决了“政治经济学无法解释现实”的问题后,柳昌清老师觉得还无法使基础理论做到与现实一致。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反思,他发现,要使基础理论做到与历史和现实基本一致,就必须去研究不同的文明类型,弄清楚文明类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 一)过去以宗教来区分不同文明的做法,未抓住不同文明的内在机制上的差异。文明的本质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文明的整合机制中,主导性整合要素不同。最基本的主导性整合要素有三种:宗教的力量和关系,政治的力量和关系,经济的力量和关系(有些文明的主导性整合要素是复合的,符合渗透逻辑)。根据主导性整合要素的差异,可以对世界现有主要文明的类型确定如下:宗教主导型文明——印度文明;政治主导型文明——中华文明;经济主导型文明——西方文明;“宗教/政治”主导型文明——伊斯兰文明;二战前的日本形成了民族主义宗教精神与政治、经济一体化文明。俄罗斯(包括苏联)文明原属于政治主导型文明(但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有不稳定性)。前苏联的“改革”,实际上指向了模仿西方文明的文明转型,结果导致联盟的解体。解体后的俄罗斯又向政治主导型文明回归。拉美文明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非洲文明尚处在形成之中。
[i]柳昌清:《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ii] 柳昌清:《<</span>论持久战>的辩证模态推理分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1):29—33。
[iii] 柳昌清、魏喜龙:《怎样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专辑。
[iv]柳昌清:《〈十二大关系〉的基本逻辑结构分析》,《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年第2期。
[v] 柳昌清:《汉语熟语中的辩证模态推理分析》,《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vi] 柳昌清:《真善美新论》,《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vii] 柳昌清:《创建“预防/治疗/康复医学”——渗透逻辑与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探索》,《内蒙古中医药》2014年第4期。
[viii] 柳昌清主编:《渗透逻辑及其应用——当代中国人的思维工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ix] 柳昌清:《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应为“价值—价值实现”规律》,《学习论坛》1992年第8期。
[x] 柳昌清:《市场经济的奥秘——新政治经济学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
[xi] 见《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8年第11期。
[xii] 柳昌清、魏银堂主编:《马克思主义新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xiii] 柳昌清:《政治经济学创新:十大理论和三大规律》,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6月出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