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017-01-06 14:53: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研究 |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石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正文】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指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教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它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就是“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即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要改变,学生要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应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优化数学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创造等方式,主动探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结合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这对小学数学教学也具有有益的启示。
一、在做上教,有的放矢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并不是老师就不用教了,老师在教学环节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是教师责无旁贷的。问题在于教什么?“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已明确告知。什么时候教呢?我依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试行着“做上教”。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好动。可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的学生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交流形式单一,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即“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三、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四、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五、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学生的时间,要让他们有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填满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过程中,他们的主体地位必将得到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如:上数学实践课《数学万花筒》,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方格纸上涂出36个格子,让学生涂一涂、议一议、看一看能涂成什么形状。接着在老师的鼓励下,小组合作交流教师设计的问题:1.怎样才能更容易数出36个格子?2.怎样涂才能使涂出的图形周长最长?3.怎样涂才能使涂出的图形周长最短?学生在思考、比较、研究、再创新的涂色中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课学生感到不枯燥,数学知识也像万花筒一样,多姿多彩、生动有趣,只要学生勤动脑、多动手,就完全能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又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3/10、7/25、19/8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难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像机器一样跟着老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而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9、1/12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1/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得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教师、学生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
由此看来,“做上教” 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教者适时辅以方法的指导,使之获取探求新知的途径。二是利用旧知,教者明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共享成果。
二、在做上学,立足课堂
数学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学生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才能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驾驭数学。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例如:新教材第一册“分类”教学,情景主题图是妈妈带孩子去商店买文具。这一情景与孩子的生活关系密切。孩子可能经常逛商店,只是没有与数学形成直接的联系。教学时,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新课前给学生交待任务,自己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附近的商场超市去做调查、访问,看一看商店里的东西是怎么摆放的(可以请教父母、售货员阿姨),看谁记得准,做得好。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在小组内进行汇报、交流,启发孩子自己解决“怎么摆放”“为什么这样摆放”“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等问题。再设计“小小商店”的游戏:把教室扮成小商店,让学生们自带一些物品来,自己动手进行分类,再请一些学生扮演顾客买东西。如此结合生活实际,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孩子们在欢笑中探索,丰富了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认识了新知识,学会用新知识。可见,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知识的学习活动中,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成为的学习主体。
再如,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材料,有1段毛线,4只小兔图片,10粒磁扣,一张圆片等,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材料表示1/2。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我把这段毛线对折,这一半就是1/2,我把这10粒磁扣平均分成两堆,每堆5粒就是1/2,我把这个圆对折,其中一半就是这个圆的1/2……1/2和多幅图象建立了对应联系,突出了1/2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对1/2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中国有句格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老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好辅垫,使“做中学”延伸成为“学中做”。如此循环往复,让课堂始终处于民主和谐主动探究的氛围之中。
三、教学做合一,以生活为中心
“教学做合一”是主张以实际生活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明确指出“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本来就是一座大课堂,容纳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知识,把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资源的丰富促进了教学的充实与丰富。而《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一点也要求数学课程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无论是教还是学还是做,最终都要回归于生活,我们学到的知识,都要到生活中去应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比如在教学中,我常给学生讲一些生活中的购物问题,游乐园里的数学问题,校园里的绿化问题等等,使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次,我常鼓励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将“学”和“用”联系起来,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增加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是为了“用”,这里的“用”不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几道习题,而是在“生活”这本活的教科书中的运用。例如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记录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并算出自己每天在校学习的时间,做家务时间,晚上自学的时间和睡眠的时间,看看这样安排合理吗?怎样安排才最合理、最科学?如何成为时间的主人?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又如在学生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你有多高?你的五个手指分别有多长?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高?你的一步有多长?教室的门有多宽?……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总之,数学学习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我们要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陶为师,不断实践,把学生当做发展的主体来看待,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真正地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会”是为了“会学”,让学生“爱”——这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想”——是学习的内部动力;“乐”——是学习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做上教”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学,创造机会“做上学”让学生想学,更新观念“书上学”到“做上学”让学生乐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形散而神聚,在学生的双手动起来的同时让学生的思路开阔起来,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以提升,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04.01
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4
[注:本论文获2016年市级陶研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