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桐:瞎琢磨(3)

一、墨一层,水一层,颜色再一层。
反反复复,急不成,缓不成,颜色与墨,墨与水,颜色、墨、水与宣纸,它们相互间调和渗透,也是一种排斥。
一遍遍的推进,画不出来想要的效果,偶尔的画出来了想要的效果。于是,又想再加把劲,画的更好一些。可是,这个“好”又是个啥样子呢,模模糊糊的,谁又说的清楚,说的明白呢?当它渐渐清晰的时候,却又与想象中的“好”似乎拉大了距离。
时常的瞎琢磨,为什么越是烦事多,心绪杂乱,越是想方设法的,把这样的情绪转移到纸上画布上,借形象、色彩、笔触,借那形式趣味,一点一点的试图消解。有时细细的思考,有所得意的,往往不是“好”字的吸引,而是画“坏”的过程。那种对“坏”的尺度的把控,像是儿时偷偷的涂鸦,既紧张又兴奋,注意力既集中又分心。一种纠结的状态,反而推着“坏”往相反的方向行进。有意与无意连了手,这“好”画,忽的从不确知的角落里冒了出来。
画是画出来的,也是自己“走”来的,它不过是转移注意力转移情绪的方式。忘却的是“好”和“坏”的分界线,在它消解的地方自当是艺术的回归。所思所想所考虑的东西,有了出口,有了落的住脚的地方。
二、很早以前看过一张图片,图片上一个艺术家正在用烟火熏烤他画的一幅很大的墙画。路人问:“这么好的画,你为什么要烤黑了这么一大块?有什么意义吗?”这个艺术家说:“唉!没什么,只是我这画,画的太完整了,太好了,没人看。”
画,不要画的太完美,要留点不足的地方。颜色有点不谐和,造型有点不准确,技法有些不熟练。最好有点不像“画”,不像人们熟悉的,在哪个地方曾经见过的画。缺而不足而无碍,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意境。
画的太完美,画则无趣,无趣的画,无意义。时常的瞎琢磨,做人是否也是一样?太完美了,一定是一种刻意的伪装。这就像“谦虚”,谦虚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德行,然而,过分的谦虚则是虚伪。
三、时常的瞎琢磨,在艺术上用一种熟悉的语言去倾听另一种不熟悉的语言;用一种熟悉的技法去表现一种不熟悉的事物;用一种熟悉的乐音与一种不熟悉的乐音去交流;用一种熟悉的形式与一种不熟悉的形式去拼接……。如此,因为似是而非,因为对比,因为冲突,因为不懂,因为交流不畅,甚或因为无法理解而产生了歧义,因而更美妙。
http://s3/mw690/001KO54Izy7pq7yALfAa2&690
山水之间 纸本钢笔画 30x33厘米 1999年 田旭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