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旭桐:旭桐有画说话(15)

(2018-07-25 17:04:15)

一、              画,自己看别人的画,评论別人的画;自己画自己的画,讲自己的画,尤其是对那种下笔肯定,不拖泥带水的画儿,用“胸有成竹”来形容,觉得好似最为恰当。好似把画儿画到了胸有成竹的地步,就该是非常高级的阶段了。

可是,画画这事儿,说与做,想好的与画面上最后完成的效果,往往不在一条线的两端,没有什么因果关系。画完一张画后,细琢磨,凡是自己看着顺点儿眼,自己觉得有些得意的,却从来都不是“胸有成竹”的结果。何止不是胸有成竹,相反的是,不知笔下何物,形随墨韵,墨随笔意,意随心态。妙在如此,反而多是笔墨形色,像是由纸里面,自然而然的长出来的,原本就应该是这么个样子。

前两日见郑板桥画竹的一段题跋才认识到,“胸有成竹”并不是传闻中的郑板桥画竹子时的状态。郑板桥画竹贵在“随手写去,自尔成局”的胸无成竹。郑板桥语:“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却落在了胸无成竹上。这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是对“略无纪律,而纪律在其中”的有意味的妙解。“胸有成竹”可以画出“好画”,神品则远之。“好画”,它是按照预想的那个样子,一层一层的推进,设计的痕迹太重。画画的过程如果把握在“胸有成竹”上,自认为全是计划,没有了“错”处,其也就失去了画画儿中的那一点本质的东西,那因“错”才能有趣的妙态。

二、              画,不要画“完”画“好”,画顺了眼,画顺了心情就行了,有“缺”才完整。“缺”是墙上的门,墙上的窗,有门有窗,才能透的进光亮。

三、              画,画了几年也好,十几年也好,几十年也好。画画这事儿不是画的时间越长越好。真正好的东西,不过就是时时提醒你,不知疲倦的,不乏味的,自觉的能够不断的,在“重复”中,获得往前行进的支撑点,。一个画家能够让自己乐于遵循的东西不多,时间越长越会觉得它的珍贵,因为它是你的面貌。

四、              画,先是一个“假定”,然后要做的,是创造出来能够充实这个“假定”的符号。尼采说:“我们来计算,不需要更多的假定;但我们能够计算,就必须先行做出假定。”比如说,数字中的“一”是指什么呢?一个人、一棵树、一车货物、一座高山,还是一块石头。假定是一种抽象的确定,是创造的前提。画画的所谓风格、符号,其实,首先确定的也是这个“假定”。剩下的是用符号、用形色、用技法、用形式,去充实这个假定。当这个“假定”固化为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一个新的语调,一个新的“标准”,它渗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无疑,它有了存在的理由。无“假定”无“符号”;无“符号”无风格。无风格,画画也就没有了太多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五、              画,好的画就是让自己遇见自己,就像遇见了一面镜子。镜子的好处,是能够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真切的看见,看见的好像一伸手就能触摸到。触碰的刹那,它又还原成了镜子。镜子给了另一种存在的方式,真实的用虚幻隔离开。画,让自己重读自己,却没有了距离。

http://s6/mw690/001KO54Izy7mjiVZokl75&690
佛语禅心——田旭桐禅意水墨巡回展场景 2017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