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旭桐:旭桐有画说话(4)

(2017-02-27 18:47:50)

画中有文,并不是说画了画就一定要在上面找块空白处再留下一篇书法。在画上题字是水墨画常见的形式,似乎它把本应该是依靠形象去表现的东西拓展了容量。但是,反过来呢,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画不够字来凑”,这“字”你读或不读,读的懂读不懂似乎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必须题,题的多才能证明自己的字写的好,才是书画同源,题了诗才能让人觉得这画成为了有形的诗,有了诗境,画品自高一大截。可是,这画上题字的重要的重要之后,用另一个视角去思考,结果是只要人们看见了就得被动的接受,使许多非形象的因素借此阻碍了艺术语言的纯粹。“虚”变成了“实”,废话居多反而把“文之极也”的“文”的境界去掉了。当然,像白石老人在《雁来红》上所题:“老来怕听秋声,故叶下不画蟋蟀”,借题字点醒了秋境,省下了画秋虫的“功夫”的同时却留给了看画人的想象。“偷懒”偷成了妙趣,另自别论。

我是从来都不会在画面上把画的题目写上去的,更不会题上大段的诗文。你把题目或是画的诗境用文字记录在画上,人家观看的同时便会不自觉的受到引导。总觉得水墨画的意境是不能依靠文字来提示的。比如说,一日推窗见新绿,便构思着以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为内容画一幅画,画完后,自己揣摩着只要表现了三分诗意就行,留下七分待人分享余下的韵味。没有必要一定要刻意的在画上题写上这首诗文,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意境表现的清晰起来。形象的东西还是要用形象来说话。看一幅画,要凭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经历去填充那所谓的画中境,画外意。说白了,喜欢一幅画,不是这幅画画的一定有多么的好,好到必须去看。而是人们在那里看到了自己想说的说不出来,想叙述又讲不清楚的东西。把自己放进去了,借它人之言明己事理而已。

其实,画家画画是一回事,是在自己划的圈圈里“自圆其说”,画家自己画的说的那一套理论,人们听着看着议论着。赞赏也好,一片斥责也好,怎么样都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别较真。画画不是科学图谱,不是识图讲故事,“真”则无趣。更多的时候画画就是画家自己画“自己”,如此也就难怪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绪状态下,画家面对自己画的同一幅画也会有完全不一致的释解,甚或相悖。就拿我在2013年画的这幅用浓淡墨组合成的方格子为主要构形形式的画来说,在《半砚诗境》中的标题是“志清意远”,在“旭桐画经”中题的是“如来藏心”,而在前年的一个画展的标签上题写的是“影动移岸色”……。有一次人家问我,你这画到底叫啥名称?怎么说呢,因为我也不知道。画画时随的是心境,画,画完了,起名字的时候随的也是心境。心境如水晶珠,光照的角度不同,观看的角度不同,自然的随境而变,产生多样的世界。

http://s9/mw690/001KO54Izy797b58kcw48&690
影动移岸色  纸本水墨  97x185厘米  2012年  田旭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