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油画不大,也就30x40cm吧,但是,在印刷品的画片上看到这幅画时感觉不像是小画。把—幅小画画的让人觉得是一幅大画并不容易。在我的印象里,许许多多的名画其实都是小尺幅的,就拿人们熟悉的“清明上河图”来说,如果不是在那放着原作,你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繁杂的大场景画作,竟然就是这么一窄条条的画。细想,在世博会上用高科技的手段把“清明上河图”放大到一整面墻,让它动起来的时候,你不只是惊叹科技的力量,同时也为先人们对艺术的控制力和表现力而鼓与呼,也许只有像这样的小而不空的画才能称为好画。
田丹露的这幅小画产生大感觉的地方,首先是得益于画面构图的饱:满,那种饱满劲仿佛能冲破画框的边界。这一视觉印象源于形象的外延放射状构形。当然,这种效果还有赖色彩的配置关系。色彩规律就像是—个魔咒,它引导你如何的调混和处理色与色的关系,同时它也制约和控制着使用和欣赏色彩的思维概念。人们—旦按某—种既定的色彩理论描绘形象,那么在解读和表现的同时,这种“科学”会让人渐渐的淡化情绪化主观化色彩的巨大的表现力。从表面上看,田丹露在这幅小油画上使用的是色彩的互补色规律,相当“科学”的处理色彩之间的对比与调和关系。红与绿,那种偏蓝的绿,偏紫的冷红相互映衬对比着形成着色调。但是,稍加分析就会注意到她的这种配色方式,是在色彩的“科学”掩饰下,更多的是主观化映起的自我感受,激发的灵感。它传递出来的那种细微的,经过多次叠加显现出来的色阶变化带来的丰富性,已超越了那种侧重色彩推演的范围。顺着直觉顺着感情化的表现意味的色彩,给画面带来了冲溢的力量。
http://s12/mw690/001KO54Igy71v02pbzd4b&690
从技术方面看,这幅小画使用直接画法,厚涂堆加颜料形成的凹凸笔触,也是形成小画大感觉的非常重要的—个方面。值得提出的是,在这幅小画里田丹露没有选用突出花卉细节的方法,而是尽量保持笔触的直接和单纯,这也是最能体现直观感觉的方法。其实,最好的技法就是能够直接表达出自我观念的方法。在这里,技法伴着色彩从气质中走了岀来,避免了那种刻意求新求变的奇奇怪怪的技法。
加载中,请稍候......